标签:
拖延症心理情感 |
分类: 心理诊室 |

典型心态:“我是前松后紧型。”
郝闻:38岁,男,医生。
年初计划:发两三篇文章,出一本书;学车,拿到驾驶本。
年终回望:文章写了,书也出了,本也拿到了,但是每一个任务都是在最后的关头才完成。
自我描述:我属于那种前松后紧型,即一开始想着还有时间,就优哉游哉地,到最后的关头,就激情与才情集中爆发,往往是熬到眼都红了,脸也绿了才大功告成。
就拿写稿一事,应报社编辑之约写些科普方面的文章,编辑说周三前给稿,我一般要周二晚上深夜才奋笔疾书完成写作发给编辑。写书也是这样,3年前就开始“破土动工”,有一搭没一搭地写着,到今年中秋节出版社催着要完稿时才在最后两三个月起早贪黑地赶,终于如期交付,不过人也瘦了一圈。
今年年初我还给自己定了个重要的计划,就是学完车拿到驾驶本。报了名,一拖就是半年才开始参加法培,眼看着冬天到了才开始练车。在最后一个季度,几乎把所有的周末休息时间都用在了练车、考试上,终于赶在元旦前拿到了本,总算是苦尽甘来。
史医生点评:不仅是这位医生,如今,各种行业的人都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不到最后期限不抓紧,可是每每事一过又会后悔自责,却难保下次不这样。虽说每次也能如约完成任务,但是由于把所有工作都集中在最后期限来完成,内心难免会产生焦虑体验,严重者还会出现失眠、肠胃功能紊乱等,真可谓既伤身又伤“心”。
对于类似上述情况较严重者,我们称之为“拖延症”。 虽然现在没有关于“拖延”的明确界定,也从未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论,但拖延无时不在。
但是,如今,人们体会更多的是拖延行为给自己工作生活带来的麻烦和困扰,例如对于短期计划小拖延,对于整个一年的计划自然会拖到最后几个月才着手开工,有些甚至拖着拖着就此搁置了。不但打击自信,也会影响个人发展。
除了对个人的影响,拖延行为也会损害集体利益。所以,越来越多人开始纠结于如何摆脱拖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