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跳楼自杀——事业有成为何寻死?

标签:
教授跳楼寻死心理压力健康 |
分类: 心理诊室 |
http://i1.itc.cn/20120322/a3e_1dd22d50_1cb0_7b07_e699_eaaead264665_1.jpg |
武警总医院心理门诊主治医师史宇 |
据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心理门诊主治医师,心理医生史宇(微博)介绍,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压力,但实际上压力包含两方面,一是客观存在的压力,它来源于我们的工作生活。比如不同职业所面临的压力也不同,它是在我们后天工作学习中,被赋予的外界社会评价的意义;另一方面,来源于我们主观强加给自己的一种情绪。相对而言,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特征的人接收的主观压力更强。"就如人大教授曹廷炳,治学严谨,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力求尽善尽美,但实际上‘完美’永远达不到",史宇表示。这类人一旦缺乏良好的情绪排泄和放松的方式,在身心俱疲后找不到精神寄托,负面情绪就会在体内郁结,最后成为内心的枷锁,于是越追求,越苦闷。
建议:降低内心预期
对于所谓的"完美主义者",史宇建议将心内的评价标准放低,从"我一定要怎样"转换成"我能达到更好,达不到也无所谓"。也就是将对自己的期望值从100%肯定或0%的调整到60%-75%,不再强调绝对性,从心理上放轻松。
警惕"微笑型抑郁"
另外,史宇表示,在曹廷炳教授的案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微笑型抑郁",在曹的学生眼中,曹教授很风趣,但外表的微笑或幽默并不能代表其心理上健康,内心没有抑郁情绪。"我们都带着‘社会面具’,这种‘面具’是外界对于我们角色的定义,但回到家或恢复到卸盔甲的状态,我们是否能找良好的情绪排泄途径,这是判断是否压力超负荷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