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泽塔琼斯一起治疗“躁郁症”

标签:
泽塔琼斯躁郁症心理双向情感障碍情感 |
分类: 心理诊室 |
大家常能听说抑郁症,也听说过躁狂症,那么,“躁郁症”究竟是什么?我们来听听心理医生的解读。
■明星患病能够引起公众集体共“病”
凯瑟琳·泽塔·琼斯表示,自从丈夫去年8月份被诊断为癌症后压力巨大,度过无数不眠夜,感觉自己在地狱一样受煎熬,而迈克尔在今年1月份已经把肿瘤去除,凯瑟琳·泽塔·琼斯得以摆脱束缚,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日前被诊断为躁郁症,开始接受为期5天的心理治疗。
明星患病是具有正面意义的,虽然这样讲对明星本人来说并不合适,但是,对于“心随星动”的影迷和众多粉丝,明星的一举一动都牵绊着众人的神经。一旦自己崇拜的偶像或者喜欢的明星患上某种疾病,鉴于明星效应,公众对于这种疾病的认识会异常深刻,远比进行科普宣传的影响力大、影响面广。
众所周知,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和侯耀文都是因为突发心脏骤停辞世的。他们的离开让人惋惜,也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源性猝死,关注心脏疾病;还有因患宫颈癌去世的梅艳芳,患乳腺癌后康复的蔡琴,她们的故事使女性健康这个话题再次热起来;再有因患重度抑郁跳楼自杀的香港影星张国荣,以及勇于与抑郁做斗争的崔永元……当然,明星也是普通人,都吃五谷杂粮,一样会不舒服,会生病。但是明星患病又与常人有别,此时的疾病就像是泾渭分明的两条线,一条通往明星本人,病在他们身上;另一条则延伸至喜欢他们的粉丝心里,形成一种集体共“病”。
全世界喜欢凯瑟琳·泽塔·琼斯的影迷众多,她患病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担心她的病情及康复情况,作为心理医生,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来我院心理门诊咨询关于“躁郁症”的来访者数量猛增。
■躁郁症,发病率高但诊出率并不高
躁郁症,即躁狂抑郁症,实际上是双向情感障碍的另一个名字,是指躁狂和忧郁交替或混合发作,属于情感性精神病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一段时间内表现出抑郁症状,例如情绪低落和悲观厌世,一段时间表现为躁狂发作,兴奋、激动、乐观、情感高涨,这两种极端情绪表现交替出现;或者在全程中,表现为以躁狂为主伴随抑郁,或者抑郁为主伴随躁狂。
大众对抑郁已经很熟悉了,对躁狂也并不陌生,但是关于躁郁症了解的相对少。事实上,躁郁症被许多人误认为是焦虑和抑郁共病,其实二者有很大差别,不仅普通人容易混淆,躁郁症在综合医院的诊出率也相对较低,但是它的发病率却不低。
据统计,每个人的一生可能罹患此病的几率为0.4%。但是由于躁郁症的特点,来到综合医院就诊时只表现为抑郁发作或者躁狂发作,如果医生没能询问以抑郁症状来就诊的患者是否曾有过躁狂发作史,或者以躁狂表现来就诊的患者过去是否有过抑郁,这样就极容易被误诊为单纯抑郁或者躁狂。然而这些症状患者本身往往也容易误认为是性格特征而被忽略,因此躁郁症的患者也常被漏诊。
据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上面列举出可能患有躁郁症的名人,上至总统,下至众多艺术家。榜上有名的例如美国总统林肯和罗斯福;作曲家舒曼、贝多芬,以及韩德尔;作家海明威和狄更斯;还有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虽然先人已去,但依照躁郁症的症状标准来看,他们统统被认为生前是十足的躁郁症患者。
伟大的梵·高自杀了,原因在于他严重的躁狂抑郁症的驱使。而贝多芬和狄更斯的健康则都因其各自躁狂抑郁性的行为而受到了重大的损害,从而导致两人都在60岁之前就暴病身亡。牛顿的情形比前三位要好多了,但是,他也受到躁狂抑郁症的折磨而饱受苦楚。
可见,躁郁症并不少见,只是我们对这种疾病不够了解罢了。
那么,躁郁症的成因是什么?近来研究发现,躁郁症的发病与脑内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异常有关联。但是眼下较为一致的观点就是遗传论,家中一人患有躁郁症,其他的直系亲属患此症的几率也比较高,但并不确定是由特定基因或染色体所决定。再有就是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人认为躁郁症很有可能是遗传因子与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泽塔·琼斯的丈夫患病,对于她来说这相当于生活中较大的应激事件,是可以诱发躁郁症的。大量临床案例也证明,躁郁症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较大关系,大多数患者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丧失感”和负性生活事件,“丧失”作为一种特定的心理因素可起扳机作用,一触即发。
■5天治疗是否能够治愈“躁郁症”?
据悉,泽塔·琼斯在精神病院接受5天的心理治疗,很多影迷关心仅5天的治疗是否能够彻底痊愈?
事实上,对于躁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知道,双向情感障碍又叫躁狂抑郁症,那么躁狂和抑郁这两种表现,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一般会采取药物加心理辅导,以及物理治疗等一些辅助治疗手段综合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中,锂盐是典型躁郁症最佳选择,若过早停用会产生抗药性,故须缓慢停用,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5天时间实在太短了。
心理治疗一般在躁郁症的缓解期效果较好,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家族治疗、认知心理治疗等。显而易见,对于心理治疗来说,5天时间就更加单薄了。
所以,如果泽塔·琼斯确诊为躁郁症,5天的治疗只是一个序幕,后续的进一步治疗一定是免不了的。
■亲人患重病,作为家属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亲人患重病,作为家属该如何对待病人,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呢?这是很多重症病人家属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上周我接诊过的一对母女,女儿今年刚满16岁,不幸被查出患有嗅神经母细胞瘤,但幸运的是发现得早,手术做得也非常成功。现在到了术后半年复查,所有检查结果都很好,但是母亲还是很担心女儿的肿瘤会复发。
自从查出患病,这位母亲就给女儿办理了休学手续,她自己也辞掉了工作在家陪伴。医生叮嘱不要过多使用手机电脑,有时女儿给同学发短信或者用电脑上网,母亲就会很紧张,严厉地制止。有时不知为何,面对女儿自己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这位母亲经常感慨命运不公,整日忧心忡忡惶恐不安,就怕哪天一早醒来发现女儿已经不在了。
在她带女儿去医院复查之前,大家都建议让她自己先去看看心理医生。大家都能感受到这位母亲是爱自己的女儿的,但对她的做法又不完全认同。
医生不是救世主,作为患儿家长同样也是这样,孩子并不会因为你整日的惶恐从而获得健康,健康的来源并不在于此。每个人都拥有喜怒哀乐,表达是作为人的一种本能,但是面对患病的亲人过分暴露情绪就会影响患者本人的心理和情绪。正如有时我们过于关注对方,就相当于缺少了一只眼睛观察自己、审视自己的问题。
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作为病人家属必须认识到他们对于患病的亲人付出的爱并不少,但是无效,必须进行变通,采取能引起患者本人积极面对疾病的有效行为。特别是家属一定不能扮演一个救世主,或者过于强大的援助者,因为那样的结果一种可能是病人认同了自己的疾病,对于康复有害无利;第二种可能就是患病的亲人和你对立起来,你们的亲密关系破裂了。
过度助人的结果,有时会导致当事人的问题被固化和慢性化。所以,要对亲人表达关心而不是怜悯,如果正面痛苦,认同痛苦,那么痛苦反倒会成为你的资源;如果试图快速消除它,那么就会扩大痛苦。
前一篇:女人擅长记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