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诚勿扰”节目中最智慧的提问

(2010-12-17 09:14:44)
标签:

非诚勿扰

孟非

乐嘉

心理

文化

分类: 心理诊室

“非诚勿扰”节目中最智慧的提问

    昨天出门觉得很冷,像是要下雪了。不知是今天穿得更加厚重了还是天气没昨天寒冷,走起路来微热。下午去听了我们医院的专家讲课,真是术业有专攻,他提到的很多急救知识我觉得都很新鲜。
    结束后我在去往北师大的路上,思考了一些问题:国家完善医疗体系或者完善医保制度,这些统统都是治病的环节。想想防病的工作,保健、足疗啊,瑜伽啊,养生课堂啊......这些都是私人个体在做,没有国家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所以一些人想去但不敢去,觉得不靠谱;还有人想去又没闲钱去,觉得太贵;也有的是想去但没时间。如果对于预防疾病的这些环节能再加强一些,可能国家医疗方面就会减少很大的负担。我真期待来医院的人越来越少,做好自我保健,预防疾病发生,这样老百姓获益,国家也获益。我很想了解国外人如何做口腔保健,据说他们有一套完善的保健和预防体系。
   
言归正传,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昨晚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中看到的一个场景,关于聪明的提问这一话题。
     昨天主持人说有一亿观众会看这个节目,我不知道是否真有那么多,也不知道大家看过后会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按照心理学原理来看,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眼光来看事情,所以看到的结果各不相同。
    有的人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体会,有的刚好相反,即使这么丁点的小事也是有心理学意义的,因为说的越多,别人就会越了解你,相当于自我暴露越多,即使没见过面的,也从未交谈过。这是源于其中存在一种心理投射,心理学无处不在哈 http://js3.pp.sohu.com.cn/ppp/images/emotion/base/smile.gif 
    我应该属于有所保留的分享者,因为我很少涉猎自己的情感问题。但是很多博友看到我前一天写的《中国人能救小海豚》后给我留言,但凡留言者都是读到了我的内心中一个侧面的家伙 http://js3.pp.sohu.com.cn/ppp/images/emotion/base/embarrassed.gif 。博客旨在分享,今天咱们来说说关于提问的学问。

    节目中很多嘉宾提的问题都是比较直接的问题,例如“当自己/女友与婆婆发生矛盾时,会如何?”再或者“你以后会让着我吗?”“你妈妈和我都掉水里,你救谁?”等等。
    但是问题越直接,检验的效度就越低。因为人们太容易辨别哪种回答更有利。但是昨天一个老外提问女嘉宾:“请问你最近看过的一本书名字是什么?”
    三位女嘉宾的回答分别是:

    1、“我已经很久没有读书了。”
    2、“我正在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张爱玲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
    3、“我现在看水利工程。要不是因为马上有一场考试,我平时也只看我专业方面的,对其他方面的没兴趣。”
     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能够轻易的就了解到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至少我能知道第一位女嘉宾几乎没有阅读的习惯,她可能对这方面的需求并不强烈。第二位女士女性元素更多一些,而第三位是很专注于自己专业的人,她的女性元素一定弱于第二位女嘉宾。事实上也是,她的穿着言谈,的确很像个男孩。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简易的心理测试题,把每个人的性格爱好等等投射得清清楚楚。所以,我认为这位男嘉宾很智慧,这个问题也是自从我看这个节目以来最聪明的。大家多掌握一些心理学常识,自己的收益就会成倍增长。
    我最近几天在看一本名叫《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总倒霉》的书,有时幸运就在你旁边,你却视而不见从它身边绕着走过去,并且你完全不自知,这个问题最可怕。有时我们抱怨自己不够幸运,不如某某某运气好时,也许正是自己的性格和习惯导致了这样的差别。但是这些差别并不是一定无法改变的,关键在于首先能看到,接下来如何挣脱自己习惯的思维和行为的定式。
     当然,具体做法还需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沉默式推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