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归族,是什么让你们害怕回家?

标签:
恐归族春节回家心理情感 |
分类: 心理诊室 |

如今被讨论火热的 “恐归族”着实让一些人难以理解,为何有家却不想回?大过年的何必自己为难自己?据悉,2010年春运期间中国客运量预计将达到25.41亿。然而,与返乡大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恐归”群体也随之日益壮大起来,同样引人注目。“恐归”,到底为什么呢?
“恐归族”这个词儿诞生于今年,是个新鲜词,但是具有恐归特点的人一直都存在,并非今年才有,只是如今这个群体的人数更多了,被社会更加关注了。被归纳为某某族的个体,他们身上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现在流行依据特点给一类人贴标签:那些害怕结婚的,叫恐婚族;过年了,很多人由于回家过年的种种问题,不管是主动留守或者被现实所迫不敢回家的,现在被统称为“恐归族”。随之,也出现了今年春节期间的一句流行语:“过年了,你恐归吗?”
也许自己被划分到哪一族里并不是件坏事,至少不止自己一个人这样,也算有归属感,多少会有点安慰。之前媒体对此的报道也总结出了“恐归”的原因:一累饭局车轮战;二惧春运压力大;三窘近况不如意;四烦往来人情债;五愁节后综合症。可真的是由于这些原因大家就会放弃过年团圆的机会,不回家了吗?
■害怕的是压力,不回家是结果
对于恐归族的提法,我认为多少有些不妥。以恐婚为例,害怕结婚叫恐婚,那么恐归就是害怕回家吗?这简直是匪夷所思,有谁会不想家?这样看来恐归的提法并不恰当,因为害怕的不是回家,而是压力,不回家是逃避压力的结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想全家只缺你一人而不能团聚,家人又该是怎样一番失落?
摆在面前的两难问题并不是回家或者留守,而是是否勇于正视压力,正确面对现实困难从而找到解决办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过年就是合家团聚,一年当中最快乐的时刻。恐归族的窘境让我们对过年有了新认识。其实,古时早有“年关”这一说法,意思就是过年就像是过了一道关。
年关指农历年底,旧时欠租、负债的人必须在这时清偿债务,所以过年像过关一样,称为年关。它的来历得从太古时期说起,相传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看来,过年的来历就是躲过一劫,所以过了大年三十,到了初一,人们为了庆祝才举家欢庆。这与现在恐归族的心情有些相似,只是恐归的人们直到过完年上班才能松口气。
■恐归背后是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
害怕回家,是因为我们给回家赋予了太多意义。衣锦还乡的场面无时无刻不在脑海中上演,成功,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对于成功的理解,大家也各不相同。回家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在偷偷较劲,“回家”变成“衣锦”的比赛,自然会让我们身心疲惫。
如今,恐归族人数大增,其实这一群体出现的背后,反映的是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和以往相比,现在人们对生活有更高的期待,当现实与理想出现反差时就会出现恐惧。而恐归族多由年轻人组成,在这个思想多元的时代,新一代年轻人普遍崇尚个性自由、独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却又尚未完全摆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传统价值观念束缚。在城市工作时,这些年轻人自信快乐地奋斗着,一旦回到老家,却总觉得大业未成,似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甚至对自己所坚持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这导致恐归族每逢春节,都要对是否回家发出哈姆雷特式的自我设问。面对社会认同与个人幸福,他们选择了前者。
受经济社会条件制约不能回家、害怕回家,反映出当代年轻人的现实无奈。从表面上看,年轻人害怕回家,似乎就是因为一个“钱”字。由于囊中拮据,他们怕交通、压岁钱、买礼品、结婚的花费,更怕由于没钱在老家丢了面子。但从更深层面来看,“春节恐归族”的出现,与其说是迫于经济压力,还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折射出在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面临的窘境。
然而,居大不易,对于那些北漂南漂的人们,在大城市生活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容易。严格的户口限制、令人望而生畏的房价、激烈的社会竞争,大浪淘沙之后,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够实现当初的理想,站到金字塔的顶端。现实中,很多“蚁族”像《忏悔信》的主人公一样,幻想着有一天“衣锦还乡”,让父母觉得有面子,其实只是在城里挣扎的卑微小人物。一名网友用悲伤的文字描述了自己的“恐归”心情:“在故乡,我们是父老乡亲眼中的英雄,只有散落四方的儿时伙伴聚在一起时才能看出彼此的疲惫。在城市,我们都是卑微的蚁族、永远无法融入进去的漂泊客。”
大部分人努力打拼多年,最终只能蜗居在城市边缘,沦为蚁族,他们大龄未婚又成了都市里的剩男剩女。尽管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但没有“锦衣”和“荣耀”的他们,春节“恐归”便成了自然的情绪流露。
■心理学认为,回家能够治疗心中疾苦
其实,大多数在外奋斗的人心中常常思念的“老家”只是一个恒定的符号或者象征,“家”是感情的重要寄托。并且每个人都有心理依恋的需要,其中包括血缘的亲密依恋、性心理依恋,还包括社会心理依恋的需要。在这三个心理依恋中,血缘的心理依恋最原始,所以也最容易被激发。远在他乡的游子,回到故乡见到父母与亲人,是对心理依恋最好的满足。
因此,人们常常想家也是心累的一种提示。每个人都难免遭遇挫折或者感到身心疲惫,人们“思念老家”其实就如身体有炎症会发高烧一样,完全是应对困厄时的神经应激反射和自我保护。这正是用以自我疗伤、自我补偿、自我鼓励、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我们心倦了的时候,自己是不易觉察的,头脑和身体往往会先于我们感知到不适,并开始自我调整,“思乡”就像一双神奇的双手轻柔慰藉我们的心灵。
可见,“想家”也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式,而“回家”则可疗伤。
然而出门在外艰难打拼的人,大多时候会用理性压制着内心的最原始需求,越压抑,反而会越想家,心情也容易越沮丧。所以,趁着过年放假,回家过年可以慰藉心灵,排泄掉长年积累的负性情绪。
小贴士
春节过关指南
给恐归族的建议:
切莫把亲情与金钱、礼物错误地联系到一起。我想告诉恐归族,应当从亲情的“折磨”中尽快走出,向父母说明自己的真实情况。父母不求儿女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更不会不切实际地要求“孝敬”。所以,亲情也是最质朴的情愫,切莫与金钱和礼物这些物质错误地联系到一起。
能在春节期间骨肉团聚,尤其与远隔千里、平素难以谋面的子女,这是为人父母的普遍希望,最好不要弃之不顾。如果,实在不能回家,最好也要通过电话、视频、短信等多种方式,向父母传递问候。至于其他原因造成“恐归”,比如父母唠叨、催促结婚等等,这也是人之常情。有朝一日父母不再唠叨,恐怕你也要怅然若失了。
给家长的建议:
家长也要体谅在外地打工奋斗的孩子,切莫与他人攀比。家长无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但是大城市生活的艰辛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得到的,作为家长不能一味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对孩子有期待能够理解,但是孩子也有权利不满足你的这个期待,作为家长,不管孩子怎么样都是我们的好孩子。如果一味施压,其结果只能是孩子去躲着不愿回家,越躲避自己内心深处就越惶恐。所以,家长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迎接远归的孩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不要因为不切实际的期望使亲人不能团聚。
农历新年是中国人最传统、最重视的一个节日,这也是个喜气洋洋的亲朋好友团聚的节日,虽然社会在飞速发展,过年的一些形式会更新,但回家过年团聚的情结却不会完全改变。
虽然心里一千个一万个理由抗拒回家,可是过年了,想着家里那几头胖嘟嘟脏兮兮的大肥猪,想着邻居之间的热乎劲,想着和妈妈在尘土满天的集市上搀扶着买年货,想着爸爸贴春联时的大手……真是近乡情更切。
前一篇:给大家拜年~
后一篇:商场里的“诱饵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