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谎言也有积极意义

(2009-10-10 21:04:25)
标签:

心理

说谎

教育

孩子

谎言也有积极意义    孔子曰:“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没有人希望被骗,可惜这样的遭遇几乎人人都不能幸免。有数据统计,普通人在10分钟的对话中平均撒3个谎,我们其实分分钟都生活在谎言之中。每每临睡前反思这一天的生活,也许你会惊奇地发现包括我们自己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说谎大王。
    在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撒谎。美国总统尼克松就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两位总统都曾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不仅这些公众人物,或许该说每个人都撒过谎,只是谎言有善意恶意之分,动机不同,对他人的影响程度自然也不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尔德曼认为,谎言存在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深思熟虑后故意误导;二是无意识的脱口而出。而说谎的动机则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讨别人欢心;第二类,为夸耀自己;第三类,自我保护。我们似乎生活在谎言的世界里,好在生活中的大部分谎言都是出于礼貌的应对,如“你这样穿一点也不胖啊”、“改天找你喝茶”、“我今天不能来了,我病了”、“我给你打过电话,但打不通”等等。可见撒谎并不完全等同于恶劣的行为。
    说谎也有积极意义  
    我们从小听着“狼来了”的故事长大,家长也会吓唬孩子说骗人的小孩儿会被大灰狼叼走。所以,成年后大多数人会赋予“说谎”很多负面色彩。偶然间看到的一则小学生的作文很有感触,小作者说自己在语文课上收获最大的就是老师对“说谎”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进行了新的解读,原来一直以为凡是说谎都是可耻的事,没想到说谎也会有这么多好处。的确,中国传统教育一直都在强调做人要诚实守信,却忽略了说谎的另一种形式——善意的谎言。
    曾经有一对夫妻闹离婚,俩人都不愿直接去找对方当面谈,于是就找到一位双方都熟悉的朋友在中间带话。妻子抱怨丈夫态度粗暴,没有修养,希望朋友代她转告丈夫尽快就去办理离婚手续。第二天,丈夫居然给自己送来了一捧玫瑰里面还夹了一封道歉信。后来,夫妻俩重归于好。妻子有一天突然想起来这事,问朋友“你把我的不满转告给他还真管事。”“噢,不是,我没有那样做,”朋友说,“我只是告诉你丈夫,你很想念他,说分开这段时间你反思了自己身上的缺点并且认为他是一个好丈夫。”
    冰冷的真话,让人六月寒心;暖洋洋的假话,让人三冬温暖。但撒谎的前提是利他而不利己。
    尼采说过:为了生活我们需要说谎。马克吐温也有一句名言:没人能够忍受与惯于坦率直言的人生活在一起,不过谢天谢地,我们谁都不必非得如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说谎也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和生存的需要。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说谎是连接一个人的信仰、感知、预期、幻想等内部世界和现实的外部世界的桥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见说谎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谎言还是会带来伤害
    但是,不论如何为说谎解脱,说谎还是经常困扰人们,甚至给人们带来很多伤害的一种行为,特别是被谎言所欺骗的人们心理上的巨大愤怒及其它心理体验,让那些说谎行为的受害者无法原谅说谎的人;特别是商家的谎言给消费者带来了伤害更是社会的一种丑恶现象......
    心理学上有一种被称为“说谎癖”的心理疾病。无缘无故地去欺骗别人,说谎的时间过长或次数过频,以至于对那些被谎言蛊惑的人甚至是自身造成某种危害时,这样的说谎就是一种病态了。说谎成瘾的人,即使在不需要说谎的情况下仍然有意或习惯或自然地说谎,有时候是为了中伤别人,当看到有人相信谎言时便沾沾自喜,说谎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说谎者则仅仅是用撒谎来获得变态心理的满足,造成吹牛骗人的实际后果,虽然屡屡被揭穿仍然乐此不疲。
  说谎是一种个人行为,又是一种社会行为,往往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谎言隐瞒真相,直接影响对一件事一个人的评价。一个人说谎次数多了便失去诚信,如果这个人掌握更大的权力,就可能祸国殃民。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与“狼来了”异曲同工的故事,那就是周幽王为博得美人一笑,不惜点燃烽火台谎报军情。第一次,诸侯率兵来救,次数多了,诸侯便不再相信。结果敌人真的来了,西周也就这样灭亡了。
  对于说谎成癖的人,我们一是同情,二是不要轻信,三是建议他早去看看心理医生,尽快矫正自己的病态,以免害人害己。
    总之,说谎有着复杂的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原因,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也值得我们对这种现象加以关注。那么,我们对于伤人的谎言就要听之任之吗?在生活中如何识别别人说的是谎言还是实话呢?心理学家教给我们一些方法。
  微表情”能够辨别他人是否在说谎

    如果说谎者有007那般的意志、技巧,或者凯瑟琳(《本能》中莎朗·斯通饰演的杀人犯)那样的高智商,那就算是测谎仪也束手无策。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大多数人其实很难隐藏真实的表情,最多的线索在脸上——当情绪有变化时,我们的面部也会有种奇特的习性做出相应的表情暴露真实的想法。情绪的表达是下意识的,基本上难以抑制或隐瞒。也就是说,无论嘴里讲得多么天衣无缝,一瞬间的表情迟疑、语调或手势变化,都可能随时拆穿谎言。这些最短只持续1/25秒的瞬间表情,被称为“微表情”。
    有人开玩笑说前一段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潜伏》就是一个关于撒谎的故事。主人公余则成在撒谎的时候,就会不停的转眼睛,说话会停顿。因为在不停的思索,但是他会看着你的眼睛说话,撒谎就是要把假的说得比真的还真。但是还是可以通过细微表情发现他在说谎。
    假如你在一家医院工作,来此住院的一名患者曾试图自杀过。当这名患者告诉你:“现在我感觉好多了,我是否能出去过个周末呢?”你该怎么办。当然你也清楚,很多住院的患者经常会提出类似问题,但是如果你准许他们暂时离开医院,一些人就会趁机自杀。不过这群特殊的患者往往会发誓说,他们说的都是真话。他们看起来非常诚实,他的话听起来也没有撒谎的味道。面对这种情况,你是否有办法判断出他们所说的到底是真话还是假话呢?那就要仔细观察他们的“微表情”。
    读懂微表情,无论这个世界谎言如何泛滥,无论我们的拳头有没有李小龙那么硬,都可以改用他的名言警告撒谎者——“我书读得不少,你不要骗我。”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
    
话说到此,很多家长都有些困惑。该如何教育出一个诚实守信却又懂得语言艺术的孩子呢?
    社会学家发现,说谎是孩子的本能,是人类自我保护意识行为,通过否认事实逃避责任和处罚,或得到某种好处。下面有一则关于分苹果的故事。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小男孩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他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一个?男孩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小男孩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小男孩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他。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此,男孩学会了说谎。以后,他又学会了打架、偷和抢,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不择手段。后来,长大的男孩被送进监狱。
     看来品德教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话,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让别人尊敬的人。

                 
    本文已发表于2009年9月《健康世界》,转载请标明

                                   武警总医院心理门诊
                                         史宇
                                    2009年8月2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