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怀念你,我的偶像?

标签:
杰克逊粉丝自杀偶像崇拜娱乐 |
分类: 心理诊室 |

考虑到迈克尔·杰克逊的巨大影响力,很多心理学家担心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用死亡这种极端方式来祭奠自己崇拜的偶像。因此重新关注这个庞大的群体——追星族,应当成为现实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
■
最狂热的粉丝多是年轻人,特别是在选秀赛场上,自己喜爱的选手胜了,粉丝们欣喜若狂;一旦淘汰了,粉丝们哭泣、愤怒之后谩骂一切。回龙观医院心理医生武雅学认为:“病态的偶像崇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我界限的模糊。”自我界限是自我意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是“我知道我是我自己,我和别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的一种信念。
偶像具有榜样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建构自信指引人生的方向。当成长到某一年龄段,自我意识建立起来后,可以独立思考了,崇拜偶像的心理能量就会逐渐减弱。这很像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对父亲态度的变化。即便成年后仍然“追星”,但也能理性知道,明星的生活和我的生活是不同的,追星仅仅是在精力允许的前提下满足我们内心寄托的娱乐活动而已。这就是在追星活动中所建立的自我界限。但是,心理成熟度较差的人这种界限感就会非常模糊,就会感到明星的生活和我自己的生活是一体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追星疯狂女杨丽娟,为见偶像刘德华苦苦追寻10余载,最后落得家破人亡。
■家庭和社会的忽视或者过分关注
不仅是被忽视的群体,被家庭或者社会过分关注的个体也极有可能采取过激行为。湖南偏瘫小伙谢锋曾经在张学友的演唱会上服药自杀,被积极抢救后不久又在周杰伦的一场演唱会服药。他在博客中写道:“我身患重疾家庭困难,我要寻求爱星张学友帮助我,如果我在演唱会上见不到张学友,不能把求助申请书交到他手里,我就服60粒安眠药+老鼠药自杀。我每天忍受着病痛折磨和恐惧,医院要求8万元即可完全治好我病,我却拿不出。”似乎可以看明白这个残疾小伙想在明星和众人的面前,来个高调自杀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改变自己目前的窘境。谁料想获救后没有实现最初的愿望他又再一次选择了自杀。
除了谢锋,2003年6月21日大连一名16岁的少女因母亲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只因拒绝给她买张国荣的CD碟而上吊自杀;广州一个14岁女生,为了引起明星注意,在大街上割腕自杀,一边喷着血,一边追着明星的车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过度炒作和曝光强化了心理暗示
在媒体不断炒作之下,现在的粉丝似乎变得更加易怒,而且似乎谁更偏激谁更气愤,就显得对偶像更加忠诚。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正是因为粉丝的行为每次都得到大力回应才强化了他们反应和行为,于是形成了一个循环关系,结果粉丝越来越高调。
媒体需要曝料新闻,越八卦越畅销,收视率也会节节攀升,于是他们更希望有更多的人站出来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这样那些看他不顺眼的人也有可能站出来反驳他,吵得越热闹越好。可是,青少年往往缺少自主判断的能力,对于媒体出于商业的目的对明星活动的过度渲染,容易从众追星。当他们看到报道说正不断有人为了偶像自杀时无形中也强化了想要为偶像自杀的心理暗示。
■青少年追星,家长不要一味打压
偶像崇拜是当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从人的心理发育角度来说,禁止偶像崇拜是根本不可能的。适度的偶像崇拜也是必要的,在成人后,偶像逐渐融入我们的自我意识当中,或进一步升华为信仰和理想,继续引领我们的人生。所以说,偶像是自我意识的替代产物,偶像崇拜的现象几乎是我们人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家长一味阻止对于孩子非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性提醒,还会促使孩子对偶像产生过分依恋。可见,疏导才是上策,可以与孩子坐下来聊聊关于他心中偶像的话题,帮助他们认识到偶像也不过只是普通人而已。
■审视当今对偶像概念的窄化现象
当今社会,过多强调了影视体育明星,对其他社会精英人物报道力度的相对低无法在青少年心中树立偶像地位。同时,对于明星的关注更多是绚烂的舞台演艺、奢靡生活和各种绯闻。对于他们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很多明星既不愿意做,媒体也不愿意宣传,因为似乎没什么商业价值,但这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培养却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孩子在这种追星过程中只是学会了外表的浮华,并未关注明星的内涵,自然也只会用一种肤浅的过激方式来表达对偶像的崇拜了。也许通过张国荣、杰克逊等明星的粉丝自杀现象能给我们一些警示,社会需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帮助孩子们培养合理的追星意识。
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死亡的分量却不同。这次追随迈克尔·杰克逊相继死去的粉丝,其极端行为对偶像和任何人都没有丝毫正面影响。所以用一生的时光来缅怀偶像比追随偶像死亡的行为要有意义得多。
前一篇:九成婚外情,都来自办公室
后一篇:哪些疾病容易挂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