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2009-07-01 17:04:58)
标签:

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滨海县东坎实小   张黎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遵循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谐,更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中仍有一些现象反映出审美情感培养的失落。

一、    审美情趣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呈现的问题

 (一)教师不重视审美情趣教学

虽然在课程改革盛行的今天,仍然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恰当地运用“灌输式”“填鸭式”等讲授法,对小学生过早地运用单纯而冗长的讲授,让学生背诵一些关键词语的解释,课文中句子的意思……导致学生丢弃书本,使他们没有更多时间仔细欣赏优美插图、品读好词好句、分析精美段落,无法在插图、词句、段落中发现美,感受美,久而久之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无法得到落实。

(二)学生审美情趣的缺乏

在如今的小学校园中,学生普遍缺乏审美情趣。他们认为电视上的明星就是美,流行的音乐就是美。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出现偏差。很多孩子缺乏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的个性及创造力,他们逐步失去审美情趣成了审美的“低能儿”。

二、审美情趣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呈现问题的分析

(一)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

由于“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活动,则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教育。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每天又是翻阅参考书又是从网上查阅词语意思,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抄好每一课教案。到了课堂上总是希望充分利用 40 分钟,多讲一些内容,再把自己费心抄写的教案在课堂上做一番演讲。开始学生还能勉强听一听,可是后来老师即使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也是天马行空,一言不发,或做其它事,甚至打瞌睡,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气和乐趣。

语文课堂教学不改革创新语文教学就没有出路,这绝非危言耸听。虽然“应试教育”给各科教学都造成了严重危害,但相比较而言,语文教学所受的影响最大,伤害最甚。因为语文教学以情感见长,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学生完美健全的理想化人格为己任,然而一旦它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它便丧失了其优美语言情趣优势,变得僵硬死板,面目可憎。结果不能使学生享受美育的熏陶和神思飞扬的乐趣。 

(二)审美情趣教育缺乏正确引导

一般地说,健康的儿童都有爱美的天然倾向,但是,这种倾向需要保护和加强,并有待提高与充实。梁启超曾指出: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情趣是最浓的,成天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审美情趣是需要精心开发与充实的,而审美情感教育正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本途径。在小学语文教材就具备丰富的审美素养,其间有催人奋发的社会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启迪才智的科学美,以及匠心独运的艺术美。我们设想,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师生审美情感,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重视个体心灵的感受与体验,通过有效途径实施审美教育,就能使学生在参与性的双边教学活动中,发展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仅在过程中轻松快乐地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并为今后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格打开一扇成功的大门。

三、小学语文审美情趣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现在我们就要思考怎么样在语文教学中达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两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做法: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一篇文章不论悲喜爱怒,其中都有对人生的无尽感触与挥发,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其中善于发现善于体会,引导学生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文化素质和陶冶崇高的情操,这才是语文学习的要旨。

所以,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在教学中要认真指导学生朗读,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的表情朗读,特别是抓住课文中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主。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学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为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转化有培养。我觉得可以:

1、凭借插图展现美。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月亮湾》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后面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山坡上长着茂密的梨树和苹果树;村子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水和小桥,一群群鱼儿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岸上,桃花盛开,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还有绿油油的大片农田。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小朋友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月亮湾的美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小朋友看图读文,声情并茂,丰富了对美好形象的感知,更唤起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品味词句,体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如《桂林山水》,作者描绘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他用三个“真”字写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突出了山的奇美。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水绕山转,山映水中,山水相映成趣的美景,流露出作者对桂林山水无限热爱和倾心的赞美。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3、细读文本,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东方之珠》是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香港真繁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香港去看看,有的说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

(二)走出教材让学生多实践,多写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开设有趣的课外实践

语文教学要善于抓住实践活动的契机,注重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感。无比广漠的宇宙、灿烂辉煌的锦绣河山,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往往能给人们以丰富无限的美的享受。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对我国的大好河山作了难以计数的描绘。古代文豪,现代大家,皆情不自禁地把笔墨伸向了壮丽的河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些充满激情的诗句,使欣赏者领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感。这些客观资源,都是我们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培养的绝佳材料。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组织的春秋游、社会考察、调查研究等机会,指导学生欣赏祖国的自然美景,考察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春游时机,可以让学生领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勃勃生机;夏日炎炎,海滩踏浪,可以让学生感受体验海的宽广胸怀,置身于景,陶醉于情。多让学生走向社会,到生活中去寻找闪光点,激发潜在的愉悦,这也有利于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情感上升华的效果。

2、丰富多彩的写作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几科囊括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通过作文实践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

语文教育的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动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

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的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引导学生感受现实世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帮助他们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树叶是在“倾诉”?海洋是在“ 呼吸”?小鸟是在“欢闹”?老牛是在“叹息”?外部自然界中有多少与生命同构的运动形式啊!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飘零的花朵,落日的余辉……不都具有生动的表现,不都能从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情感么?经过这样无数次的观察与感受,外物与内心之间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种种事物变化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到那时,“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唤起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对美的世界爱的情感。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人的基本任务。

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只有那些热爱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追求美并创造美。审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语文教学正是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美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