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2011-10-11 08:44:36)
标签:

教育

分类: 家庭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道德与不道德,实质上就意味着好与坏,对或错,而且常常以此来定性人本身或者行为。有时候我们喜欢用经验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凡是我们自己认为是对的、好的东西和事物,我们就认为它是道德的,因为当中包含着快乐的成份;凡是我们自己认为是错的、不好的,则认为它们是不道德的,因为其中有着不快或痛苦的因素。经验从何而来?是传统还是认知?经验如何传承?一如既往还是需要改变创新?这其中并无绝对的方向,只有将当中的各种优点与个人、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可以使道德得以继续向着完善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想法就像生活在“理想国”中的感觉。的确,人无完人,物无完物,境无适己。且道德一词的抽像感会使我们无法具体的描绘其中的含义。我们不能说拾物不归为不道德,若无法找到失主,如何将物品归还?对于道德的定义到底是应该以过程为评判还是以结果为依据?这也是伦理学家们始终在争论的话题。在当前社会,更多的存在着“中庸”群体:将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进行判断。个人认为: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以过程为导向的教育重点更为有益。

 

过程中包含思维、行为、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因素。行为的结果大都以认知的结果来显现。“我认为我不应该打人”结果便是没打;“我没有发脾气,坚持了下来”结果便是不仅学会了控制情绪和提升了毅力,更会有“成功”的结果。这个结果的产生,源于在过程中的认知思辨,更来源于将曾经习得的“知识”进行了“经验”的转换。从知识到经验,这是自我的一次跨越,是道德感的一次完善。

 

新生儿只有反射,是没有习惯的。而在成长过程中每习得一种恶习,都会为以后学习良好的习惯形成障碍。中国有一句民间古训:学坏容易学好难!好与坏皆为本能,但在坏当中有着一种本能:释放,在好当中也有着一种本能:抑制。这两种本能虽然存在着方向的不同,但目标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学习!释放可以有再学习的欲望,抑制有提升学习的基础。在道德学习中,这两者缺一不可,甚至释放要比抑制更加重要。因为如果学会了释放自我,才更容易有意愿去学习新的知识。一味的积累,学习的空间会变得狭小。

 

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除了在学校中的学习外,更多的还要在家庭中完成。在青春期前期,孩子的行为模式、表达方式与父母有着75%以上的相似度。在思维模式方面,也有着很高的相似,这是由于儿童的思维还存在于具体思维阶段,只能凭借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来学习,等到10岁左右的时候,才开始逐步向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发展,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而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在道德方面的表现。而孩子所关注的并不是进行道德表现的过程,而是结果。孩子们会观察父母“这样做”的结果是怎样的,父母会有怎样的表现?父母“那样做”又会有怎样的结果表现!由其是在观察到结果后,大部分孩子都会问出相应的问题来回应其内心的疑惑与对知识的渴望。

 

除了父母的影响外,孩子对于外界的事物同样是在观察当中。各种媒体与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事物都在影响着孩子的道德判断标准。而对于社会上给予答案的不同,在孩子心中会形成一个很大的“问号空间”。而这个空间有些问题父母可以做出解答,更多的还是由孩子自己来得出答案。我们在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立即给出答案,对于我们做为父母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给予和帮助,而对于孩子来说,弊却大于了利。一是孩子的想像力有了限制性的阻碍,即接受父母的答案,自己的思维无法得到更多的锻练;二是孩子的自主判断能力无法得到相应的发展;三是孩子的道德观是在模仿父母的,而对发展其自我的道德观形了限制。

 

社会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观建立,对于孩子来说更为重要。很多时候父母或老师是不在身边的,而游戏当中的规则是孩子学会道德准则最有效的方法。很多父母愿意让孩子多学习少游戏,那么人际关系如何发展?道德准则如何建立?自我思维模式如何形成?这等等的问题,已然在孩子的心理与道德发展面前构筑了一堵墙。

 

小结:孩子的道德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一不可。学校和社会是对孩子进行文化、技能等方面的继续性教育场所。孩子自身的心理、道德、精神方面的塑造却是家庭的责任。父母的以身做责、促进孩子的思考、引导孩子的自主能力发挥才是对孩子道德教育的根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