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喻军

(2017-03-16 20:09:11)
标签:

枫肥

海上画坛

人生

分类: 采访


话说喻军



过去有句话说,画为文之余,著文写诗之余寄情丹青者,古时并不鲜见,古人常常是用砚边余墨遣兴作画的,故称为文墨。只是这种现象如今却不多见了,当然也有例外,今海上坛,喻军便是其中一位。

喻军是上海人,诗集、散文集出过四五本,中国作协会员。他既擅诗词散文,又擅书法绘画,可谓人画家。

说起中国画,就不能不谈到笔墨和诗文,这并不只是一种技能,更寓有一种文人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外延,就是书画同源的文人画。文人画家的行踪中,总是与一些雅事相连喻军的生活中当然也是免不了的。丙申年中秋,我们上海作协诗歌组不少诗人在枫泾的“荷风嬉鱼”度假村雅集,赏月吟诗,喻军酒后泼墨画荷花,引得几位诗人试笔。得知诗友家园子里的梅花开了,便相约赏梅去,喻军以极快速度吟得七绝赏梅一首,诗友们纷纷唱和。从新闻中了解青浦区隆平寺地宫遗址被发掘,便提议大家一起现场感受,身临其境,使得大家诗思如涌。与他在一起的活动,吟诗作画填词之类的雅事一定不会少,渐渐地,喻军参与的多次雅集中,生成一种高逸和洒脱的文气,以至古调今韵,相互激发,其乐融融喻军十分强调 “画外之功”,认为技术和基本功不可或缺,但这是必要的手段,不是笔墨的旨归。画家到头来其实是在画修养,画境界,砍柴不误磨刀工,喻军认为心不清逸、耐不住寂寞者,不可为画。作画之余,喻军还是一位画评家,他熟读画史画论,认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

他有一首名叫《大雪封山》诗歌,其中有这么几句:“把甘冽的古魂勾留笔墨中/让它依然眷游山水间/用红泥火炉,新焙一壶酒/我等你从唐朝踏雪归来”。再读他的古诗词,时常与古贤一起神游。如此感知在作画上讲究写意讲究简练、脱俗、墨韵和格调。喻军的笔墨带着写性,不尚肖物,注重骨力、气韵的传达和以形写神的概括。欣赏其画作,追求笔墨的达意和内在的文质,既有书卷气,也带有自己的个性。诗友画友们赞叹其作品时,喻军总是说:惭愧,虽然很早就学画画和书法,也得到过不少专业人士的肯定,但一直不注重宣传,疏于运作,谦称自己是画坛的新人。武汉曾有一家较大的画廊想与他合作,推出他的画;北方某著名艺术区曾免费邀请他办画展,均被他以作品少、满意的作品更少而婉拒了。他常说一切随缘,创作出好作品才是根本。

喻军说起他的绘画启蒙总不忘童年时在向阳院集体看黑白电视的那一幕,那天正好播放画家合作画梅花节目,使幼的他怦然心动,回家就自己试着点梅花。有时还在家中的墙壁上涂抹,爱干净的家里人反对他学画,尤其晚上趁家人入睡时开着灯画画,在当年普遍匮乏的物质条件下,是一件较为奢侈的事。喻军父亲是位军人,见自己的孩子爱画画,便在文具店给他买了一盒12支的铅笔,当时同学都用蜡笔,彩铅笔让小喻军开心不得了,自此心田里就埋下了热爱绘画的种子。他提到这件往事时总是很感慨,认为就是这件小事,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绘画兴趣。从那时起,绘画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大人给压岁取出来去朵云轩买了《芥子园画谱》,早晚临习,后来又在上海青年宫国画班随海上名家陈世中学画

岁月荏苒,喻军的绘画生涯断断续续,放下再拾起,几近四十年光景。他说自己很幸运,曾经在徐汇区图书馆工作五六年,在那几年里,利用近水楼台之便,每天浸淫在书海中。下班时总不忘去阅览室借本书回家读,短短几年,竟看了近千本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和绘画方面的书籍他常对人说,读书也要讲童子少年功,人一上了年纪,视力和精力都不允许看许多书了,很多人到老了才明白,但悔之晚矣。他后来调到上海新闻出版局的某家报社工作,也是出版社、图书馆、大学打交道,常常手不释卷,通宵达旦,也有力提高了他的写作技能。

至于学习国画,喻军认为笔墨功夫的修炼是绕不过去的门槛,那就需要向古人学习、向优秀的传统学习、向既有传统功底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当代优秀画家学习。他曾花费大量时间临摹古画,在笔法、墨法上细加体会和思索。同时,他强调书法基础,以书入画,所以每天临池不辍,且长期坚持,视为日常的功课。不少行家看了喻军的画作后,都认为他有相当的笔墨功路子走得正。

他在绘画文学领域里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勤奋者。他有一个公众号“新海派艺术空间”,里面有很多他的原创作品,包括绘画、书法、诗歌、诗词、散文和艺术评论等知者分享。

说起近现代画家,他特别崇仰潘天寿大师,认为他是20世纪中国画的最高峰每次去杭州,他首先要去南山路潘天寿艺术馆参访。敬佩潘大师在苦难中依然保持文人的风骨和气格;他敬佩他的博综治学、不阿时流和对中国画传统之于当代的深刻认识和价值坚守,以及他一扫颓靡、刚直强健的画风和独创的绘画艺术语言。他认为潘大师在《听天阁画谈随笔》所说的:“吾国绘画,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骨须有骨气;骨气者,骨之质也……”是有关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真知灼见,即文气之质

诗人画家喻军,崇尚随遇而安、清净自在的生活方式,他几乎每天晨起散步、临帖,白天看书,过午不食,晚上才进入创作。这既是他的精神生活,也是他的艺术道场。相信若干年后,再来读喻军的画,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此文录用《建筑时报》20170316

http://s8/mw690/001I2MxYzy79ynTGMGH57&690

附作品: 


http://s12/bmiddle/001I2MxYzy79ynXpS9Z4b&690

http://s5/bmiddle/001I2MxYzy79ynXCj3uc4&690


http://s1/bmiddle/001I2MxYzy79yo26vx670&690

http://s9/bmiddle/001I2MxYzy79yo2962I98&690

http://s15/bmiddle/001I2MxYzy79yo2jAwS0e&690

 简历:

 喻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签约画师、中国民盟上海书画院理事、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收藏协会会员。发表诗歌、散文、美术评论、诗词数百万字。出版诗集《灵魂的居所》《梦寥廓》《重返澄明之境》、散文集《喻军散文选》及书画集。曾获十余次诗歌及散文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