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笔江山自风流——记张大千传人杨海根

标签:
如枫落生活书画采访 |
分类: 采访 |
彩笔江山自风流
——记张大千传人杨海根
自古文人墨客、善书画者,都用心地为自己的书房画室取一个堂号,以寄心志,以示风雅。在现代中国画坛,“大风堂”可谓响当当,大风堂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堂号。雅号来历与后面延伸的故事无穷无尽,而我这次采访的一位画家是张大千的传人、张大千入室大弟子陆元鼎的学生——杨海根。
杨海根老师1949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喜欢国学,通览古今历史,谙熟诗词音律,1963年始接触《芥子园》画谱,1968年插队,农事闲暇时便开始拜师学画,初入王康乐先生门下,王康乐是黄宾虹也是张大千的学生。1970年杨海根正式拜陆元鼎为师。
认识杨海根画家是因为他一幅泼彩山水画。在一古色古香的展厅内,画静静地挂在那里,一走进去,我便被其色彩、气韵、势态,整幅画的“风姿”给吸引了。初遇杨海根老师,言谈之间,在优雅的气场中感受到他继承了张大千的“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的遗风。
几多寻寻觅觅,最终还是回到“师法自然”上,回归本真。当年他先拜王康乐先生为师,后来遇到陆元鼎先生,便想在陆元鼎先生那里学画艺,后来一聊起,方知他们是师兄弟。因为在文革时期,画家属于臭老九一类,相互不能往来,多年没有联系。杨海根安排两位师傅见面,当时两师兄弟坐在小矮凳上,你看我,我看你,两个人搓着双手,像孩子一样傻笑。历经风雨,世事沧桑,改变了很多,但同门师兄相见,相看无言,本真流露了出来。画家大抵有率真的一面,把自己的思想,诠释在一张宣纸上,由墨泼开,行走在思维内、想象外。
作为画家,应该什么都能画。不能说只会画这个,不会画那个,只能说长于哪一门,短于哪一派。拜师十多年,杨海根学习陆元鼎山水画,走兽、花鸟、鱼虫、人物画等等,临摹遍了从五代起各家画派的经典之作,之后北宋四家,南宋四家。1982年,张大千在台湾寄来画册给陆元鼎先生,当时看到画册,杨海根完全震撼了,斗胆向先生提出借回家仔细研究,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学习,慢慢读懂了张大千超逸的思想意境。1989年陆元鼎老先生旅居法国后,杨海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与探索。
古人言:“境深尤贵曲。”用笔意来造境、创境,得有曲折不尽的意味。一幅中国画的优劣,成功与否,除了笔墨之外,这个“意”;那个“境”,对于缘由是特别的在意,讲究自然也就延伸到画家的文学底蕴。2003年他在甘肃、新疆等地采风,被西域苍茫、豪迈的风光所震撼。一连数月脑海里挥之不去那西部苍凉的色块、岁月的线条,最后画了《古堡遗韵系列》作品。笔墨当随时代,同行们看到了他的成果,被他的布局、泼墨、泼彩惊叹叫绝。杨海根的作品,放而不野、文而不弱、沉着而清润。
他的画作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抽象,既合物理,又包含着美的现代元素。他游历遍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融会贯通,胸中有了山岭丘壑,下笔便有所依据,悟彻了中国画的真谛。他悉心揣摩传统技艺20年,受中国传统青绿山水和敦煌壁画色彩厚丽的风格影响,继承大风堂的遗风。有了扎实的基础后,逐渐挣脱了老师与古人的藩篱,一改骨法用笔,并将西洋画的诸多因素糅合到了山水画的创作之中。
此时67岁的杨海根对我说:“不问世事。自得其乐。”作为画艺在渐入佳境的他淡然说道:“用笔玩玩而已”。如此洒脱的心态,相信其泼墨、泼彩山水画艺会更上一层意境,更得别样风流。
http://s5/mw690/001I2MxYgy6TtDqOJwM94&690
http://s13/mw690/001I2MxYgy6TtDroSkYbc&690
http://s13/bmiddle/001I2MxYgy6TtDt6geo3c&690
简历:
杨海根
1988年在上海举办《陆元鼎、杨海根师徒画展》,1989年作品“烟云空明”入选在日本大阪、横滨举办的《中国书画展》。1999年应邀赴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作交流。1992年,中国《桥》杂志专题介绍。1995年和2002年编撰《上海市老年书画作品精选》共2集。2010年在上海举办《张大千传人杨海根画展》。2011年中国侨报专版介绍《张大千传人·国画家杨海根:我以我句写江山》 。同年出版“大风堂陆元鼎书画艺术联谊会系列画集 《杨海根》画册(文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