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语蒸糕

(2013-02-12 12:55:28)
标签:

文化

人生

如枫落

分类: 报刊发表

http://s2/bmiddle/5d65d58agd57fd74cff21&690

 

新年将至,家家户户都忙活着筹备年货,吃的,喝的,穿的,一件不落。而有一样,虽说平常,有关于年的记忆总离不开它——糕。

糕在我们这一带分桶蒸糕与方蒸糕两种。平日里,来古镇游玩的游客们,临走前总不忘带一蒸糕回家,回到家中吃着蒸糕,说说古镇上的见闻。

糕的谐音“高”,糕香暖人,是新婚嫁娶,买房造房,新年祭祖的必备之物。旧日子的新年里,老百姓自己动手糕,我们家也不例外。母亲先选出十几斤的新糯米,洗净、晾干之后借来一方石磨,傍晚时全家老少便在前头屋(前厢房)上起大瓦灯,牵磨。母亲还会哼一首童谣:“石山高,石山低,石山下面雪花飞。”这虽没有“双推磨”小戏里那般轻快,但说着收成,说着新衣服,说着压岁钱……

磨好粉,就等着母亲糕,选上一个好日子,洗蒸笼、糕罾、做馅。秀粉是技术活,糯米粉与粳米粉按照一定比例拌和,把化好的热糖水慢慢均匀倒入大竹编的粉内,用双手反复揉搓,秀好的粉再用绢筛筛。粧糕用的方框木盘叫糕罾,是我做木匠的父亲一连夜赶出来的(后来村上人时常过来借)。糕罾底层垫一块白棉布,把秀好的粉一层层放入,中间放入豆沙馅或是猪油,再铺一层粉,刮平,划成十六块,入蒸笼,在沸水下蒸几十分钟。做第一蒸糕时,母亲神情肃穆,仿佛进行着古老的仪式,我们在一旁乖乖侯着蒸糕出锅、盖糕印,我家的糕印是父亲刻的,盖出来的是大红囍字。糕凉了半宿,母亲才说:“你们先吃一块吧。”便迫不及待扯下一块塞到嘴里,糯而不粘,甜而不腻,嚼劲十足,清香入鼻。

第一蒸糕在制作的时候不能说话,糕会蒸不熟的,这是老辈们不知从何时传下来的,我们一直遵守着。等方蒸糕做好有七八蒸时,才开始做桶蒸糕。慢慢的,自己长高了,可以推磨时,糯米已经开始用机器粉碎,但童年时,在家前头屋牵磨时的笑声,吃糕的吵闹声,一直在记忆中。

儿时的糕要吃上好些时候,留下几蒸高挂在通风处,也没有过期变质的概念,即便出一点点白芒,擦擦,等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下油锅里一煎,隔年糕成了“撑腰糕”。吃了后,腰板顷刻不酸,不痛,走路节奏也快了些。这是糕的魅力还是传说的魅力就不得而知了。

袁枚《随园食单》记有“雪蒸糕”,虽然与我们这里稍有不同,但工艺相似。金代大学者、书法家赵秉文有一长律《松糕》:“…髯龙脱赤鳞,三日浴波涛…玉兔持玉杵,捣此玄霜膏。未忘口腹累,尚似贤蒸羔。”古人把糕描绘的甚好。

又有诗云:“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

这些诗在江南一带流传,不知是出自哪家?不去细究。你如果来珠溪古镇,在北大街上走一圈,两面的店门里,总有一处放着这些糕点。新年里,桶蒸糕、方蒸糕是传统糕点。大年初一吃一块糕,百事皆高,万事如意。

 

2013.01.29 

http://s6/mw690/5d65d58agd6798d0606f5&690

http://xmwb.xinmin.cn/xmwbzone/zjj/html/2013-02/06/content_8_4.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