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失事”本来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只因载了几名巴西足球运动员,就好像不那么沉重了,反而瞬间成了媒体们的狂欢。资讯APP近乎同时弹幕,标题清一色标注着“巴西运动员”的字样。给人感觉这是一个“专机”的事故。但是,紧接着从内容的增量来看,飞机上有72名乘客。显然,这并非只是“巴西足球队员”的悲剧。
为何同样是悲剧,同样是鲜活的生命,媒体却“厚此薄彼”,只报道“巴西足球队员”,独独“偏爱”。讲真,媒体们才不关心他人死活,他们只关心年底的流量数据,能不能拿到年终奖。另外,从信息流的传播来看,“别的乘客”不过是只“小虾米”,“巴西足球队员”才是条“大鱼”。
所以,也很容易看到,在超级流量口上,这则新闻都会被灌注“巴西足球队员”的标签,似乎这已经成了媒体追热点的惯性套路。考量一切后,媒体们还是将眼泪给了“巴西足球队员”,希望蒸腾出更多流量。然而,媒体们同时狂欢,表现出莫名的焦虑。有时侯不仅仅是面对国际新闻,相信在国内新闻的注脚上,更是论资排辈,一切报道正确为先,人性为后,不免让人赶到悲凉和无奈。
新闻的动力,源自人类获取真相的基本诉求。
媒体的职责在于报道事实,将真相告知大众,当人们在各种信息的迷雾中摸不着头脑时,媒体就应该是指路的明灯,为大众照亮前行的方向。而不是为了信息流的增量,为了博眼球的焦点去制造增量。毕竟,除了表现出不专业,不敬业,最可怕的是不道德。
这样的逻辑套路,不止表现在国际新闻的狂欢,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多数媒体早已背弃了最基本的职责,和大众一样沦为了看客,这是以往形成报道框架所致,也是媒体人们的价值观念降温的结果。
媒体的“焦灼”和“无聊”里,其实都是这个社会的伤悲。倒不是说媒体人是在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新闻生产价值体系就已经决定,我们不得不在这一道又一道的伤口里才能舔干血迹,直至找到免疫的药剂,然而大众的意识也决定了,媒体为了生存,只能生产那些焦灼的标签来满足虚空的沟壑。环环相扣,恶性循环,但是我们依旧需要温度,需要担当,更需要真相。
记者节上,很多人报怨话语环境,可是好记者从来不是别人给创造出来的名分,如果那样,似乎好记者也就没有含金量了。所以,该有的真相要有,该专业的报道也要有,不能让媒体最后成为技术驱动。即便自媒体早已很滚烫,但是媒体永远都是靠思想和真相驱动的,如果这一点变了,宁愿逃离这个技术革命时代。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后一篇:“谈艾色变”是孤独案板上的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