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02):牙缝里的肉屑
(2008-11-14 16:58:29)
标签:
徐燕散文杂谈文化钱钟书语境牙缝肉屑海外华人英文 |
分类: 我的杂文随笔 |
我的杂文(02):
牙缝里的肉屑
我最近在重读一些老书,在人生不同阶段重读一本书,就像在不同心境下迎风吟唱同一首歌。旋律依旧,解读却不同。
这几天翻出《围城》又读了一遍,就是这样的感觉。钱钟书在书中讽刺喜欢在中国话里加英文字的华人,说这“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吃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记得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读大学时,当时只觉得“太精辟了”,别无他想。
现在再读到这里,却有了其他看法。亲身经历告诉我,身在海外,“牙缝里嵌肉屑”的情况在所难免。以洛杉矶为例,英文和中文方言结合,形成了华裔社区独有的文化现象。
举例说,“理念”、“走透透”、“资讯”…… 洛杉矶的大陆新移民会发现这类“台湾词汇”会脱口而出;而“和谐社会”、“与时俱进”这类“大陆词汇”,也会出自台湾移民之口。
究其原因,语言之所以表情达意,与语境密不可分。不同移民背景的华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用语习惯彼此影响,牙缝里嵌些这类“肉屑”不可避免。
中文嵌中文“肉屑”的情况是这样,中文嵌英文“肉屑”的情况却不一而足。有些是非嵌不可,肉屑像金牙般不可或缺;有些是整天吃肉,牙上不经意地嵌了几根;还有些则是看别人牙上嵌肉屑,觉着羡慕,也故意嵌上一根。
先以“Blog”、“BBS”、“Email”等这类科技词汇为例,就别说在美国的华人得以英文表达,恐怕地球人基本上都得这么说,因为这方便简洁,且本身无法以中文准确替代。
除科技新生词汇外,美国华人新移民生活在英文环境中,就好像一个人整天吃肉,牙上难免会不经意嵌几根肉屑。不少出国前一句英文不会的华人老太太,在美国生活久了,说起“OK”、“Thank you”、“Sorry”之类的英文口头语顺溜得很。
日常生活中,大街上满眼都是“Stop”(十字路口车辆暂停再行的标牌)、“Bump”(路上坑洼处)、“U-turn”(车辆掉头的交通标识)等英文标识,每当提及,英文自然就脱口而出。
再就是买卖房屋等特殊场合,涉及“escrow”(房屋成交前由专业公司提供保管暨代付款服务)、“contingency”(有意买房者可退出的应急期)等专门词汇,用中文表达,既罗嗦,又无法准确体现英文词汇的内涵。牙缝中要是因此嵌了几根英文“肉屑”,是不是情有可原?
当然也有情不可原的地方。这就是钱钟书所说的情况,难得吃了回肉,非要在牙上嵌些肉屑,显示自己开过荦了;原本英文说得一般,又是对华人新移民说话,却非要在每句话中夹些English words,使听起来“洋气”一些、“酷”一些。
语境是语言存在的关系场。母语为中文的海外华人身处英文环境,这种特殊语境能诱发产生新鲜的“异常”语言搭配。可是,如果单纯为了“洋派”,生硬地中英混用,甚至到了“说都不会话”的地步,无疑是矫揉造作的自恋心态使然,让人反感。
由此可见,对于海外华人“牙缝嵌肉屑”的情况,不能统而论之,一棒子打死,因为“肉屑”不一样,“嵌”的方式、原因也各异。
[作者:徐燕]
(2007年5月14日)
(此文根据最初发表于2007年5月15日美国《侨报》“两地书”专栏《牙缝里的肉屑》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