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上的门头沟之源—圈门

标签:
京西古道玉河古道圈门玉河古道圈门过街楼旅游摄影原创 |
分类: 风光摄影 |
京西古道自西向东穿过圈门过街楼的“券洞”就算进入了通往北京的大路,所以人们就把这称为门头沟之门。
圈门处共有三个标志性建筑,那就是过街楼、窑神庙、戏楼。而过街楼是门头沟的重要古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本就是京西门头沟运煤古道,所跨的那条沟就是门头沟(即横岭至大峪的泄水沟),门头沟的区名由此得来。圈门过街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当地惟一的三孔过街楼(其他过街楼都是单孔)。因其地处京西古道,明清以来一直是一条繁忙的煤炭运输线,数十座煤窑位于过街楼周围及以西地区,过街楼上原本供着药王、文昌和关帝,过往商贾在此祈求平安顺利、财源兴旺。现在,在门头沟之源的巨石立在圈门戏楼处,其旁沟北,我们还看到了窑神庙公园,公园里的主体建筑,就是门头沟的窑神庙,这也是北京现存唯一的窑神庙。圈门戏楼,做工细致考究。明清时期,在煤窑兴盛的日子里,逢年过节唱大戏,都是煤窑主、士绅出钱请来戏班子,穷人百姓也跟着沾点光,看看热闹过过戏瘾沾点荤腥。建于明代的大戏楼由两座房子连搭,分为前后台,前台一大间是悬山卷棚顶,后面那间是硬山顶。
早年,门头沟属宛平县管辖。明清时期,宛平县治设在地安门以西庆积坊。清道光二年(1822年)窑神庙右侧曾建宛平县县丞办事公署。清末翰林马希光曾绘京西煤窑分布图,仅圈门内外就有煤窑近300座,可见京西小煤窑之众多。
早在清咸丰十年(1861年),门头沟就成立了同业机构煤行公议局,故址就在圈门窑神庙。光绪七年窑神庙重修后,煤行公议局在庙西隙地建房10余间,作为议事之所。圈门窑神庙大殿前的台阶下曾有当年镌刻的《煤行公议碑》和《豁免煤税碑》,记载着门头沟煤行公议局成立经过和门头沟煤窑税收情况。
穿过圈门往西北,便是古道的开始。京西玉河古道,在过去没有火车没有公路的时代,如果想从北京去西北张家口内蒙什么的,除了居庸关方向,古人都走西山山沟里的人马踩出来的古道,于是当年的千马万驴走煤运货的驮队,留下了玉河古道的盛名。(文字内容大多选自网络)
谢谢朋友们分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