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京西门头沟马致远故居京西古道上的韭园村元代戏剧家马致远故居旅游原创摄影 |
分类: 人文摄影 |
起提元代大戏剧家马致远,就一定会首先想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可以丰富一个想象,七百多年前晚秋的一个时节,官场失意的马致远单人匹马离开繁华热闹的元大都,在萧瑟的秋风中,踏上前往异乡的道路,夕阳西下,寒鸦哀号,而道旁小村炊烟四起,诗情画意,一幅田园风光,这位满怀落寞的戏曲家心中一酸,吟出那首千古流传的名曲:“枯藤老树昏鸦……。”
所谓马致远故居史书上从来没有记载,却是当地人口口相传至今。马致远故居位于门头沟京西古道韭园村的大山深入的西落坡村。很是偏僻。小小的胡同,有一个坐西朝东的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有小桥流水,门前有座的影背墙;上现在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介绍。门口,有一清泉水,清凉得很,接了可以直接喝下。绕过影壁跨过一间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现在都办成了展室。
看了这里的环境,不由得想到当深秋来临,抬头见房前:枯藤老树,一只乌鸦正在夕阳中蹲坐在树枝上,走出院门,正有小桥流水人家。
不远处就京西古道,试想:“西风凛冽,瘦马步履瞒珊,残阳西下,让人感到愁绪万千,真正是断肠人在天涯。”难怪人们认定这就是马致远的故居,周边的环境和词曲中所写句句正是对应着呢。另外,人们从马致远的其它曲中也可推断这里为他的故居。如《元曲三百首》中的马致远《清江引野兴》有:“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这里的西村莫不就是西落坡村?不管这里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马致远故居,那西落坡村确是原汁原味的。你得感叹,这里的人们虽地处深山僻壤,却崇尚文化,不得不让来这里旅游的人们连连称赞,道也刮目相看。

~ 02 ~
这个元代就有的古民居,后来村里进行了修缮。售票参观每人10元,但我们去时当天免费参观。参观时间为早上9点到下午5点钟,有人值守。故居外的小桥下边的流水是山上清泉水流下来的,这里不喧闹,非常宁静,春夏秋景色都好。秋天比较冷,夏天则凉爽,故居内外不但还原了《天净沙·秋思》描绘的景致、介绍了元曲文化,还不时地有书法展。除了马致远故居,大家还可去看看村子的关帝庙、辽金时代的碉楼、大寨等景点。

~ 03 ~
京西王平镇韭园村坐落在九龙山脚下,整个韭园农庄由东落坡、西落坡、韭园、桥耳涧四个小山村组成。
村子里还拥有三义庙、碉楼、京西古道、马致远故居、牛角岭关城等人文景观,村内建筑在百年以上的古院落多处。该村成村应在辽金时代,因村中有些古迹是在金元时期。该村是京西古(大)道上的“王平古道”出入古道的第一个古村落。在古时,京城里的人们要以煤炭为薪,而西山遍藏乌金。于是,京西和山西、内蒙古一带的拉煤运货的驼队、马帮就来往在西山古道中。远古风烟,筑城御边,驼队铃响,马帮来往,宗教活动,使古道、西风、驼铃、瘦马等神奇故事流传在古道两侧。
~ 06 ~
大门
西厢房
说马致远故居也顺便提一下西落坡村辽金时代的军事瞭望台碉楼,以及据传曾经囚禁过宋代徽宗、钦宗二帝的“落难坡”大寨等古遗迹吧。
大寨:建于金代,故为监狱,据说南宋落难徽、钦二宗曾囚于此。史传所载“坐井观天”典故,就着落在这两个倒霉皇帝和这处已是残垣断壁的大寨身上。
碉楼:建于金代中期,高10米,内分3层,中层四周设气眼,木结构顶层,四周设望窗,底层与地道相通,乃一防御工事。碉楼为古寨组成部分,亦为金代历经沧桑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遗迹。
碉楼也好,大寨也罢,而今只是一段掩没在杂草中的残垣。当年繁华落尽,只剩下京西古道见证了千年沧桑。因时间关系我没去参观,留给下次吧。

~ 18 ~
那个故居院门内外,就是活生生的《天净沙·秋思》里描述的景观写照:小桥、流水、人家、老树以不远处的京西古道,还有院子内如今静立着的瘦马雕塑,手捧书籍的马致远人像雕塑,果然一样都不少。
~ 18 ~
马志远故居在韭园村的位置示意图
马致远与散曲《天净沙。秋思》:
元代戏曲家、散曲家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他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其散曲豪迈、清逸,被推崇为“元人第一”。这首《天净沙。秋思》最为著名。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廖廖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顾曲麈谈》也赞其“直空今古”,“明人最喜摹仿此曲,而终无如此自然,故余以为不可及者此也。”
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以上该段内容选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谢谢朋友们分享浏览!
前一篇:京城桃花绽放映角楼(图)
后一篇:三月春风暖京城桃花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