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名香山赏红彩斑斓醉美秋(图)

标签:
北京香山红叶红香山秋色色彩斑斓错峰赏香山红叶旅游原创摄影 |
分类: 风光摄影 |
摄影:光影骑士王
拍摄时间:2018年10月30日
“数点青峰来眼底,满山红叶入衣襟”,当今的京城已是秋意醉人,特别是香山的红叶都已进入了最佳观赏期,一年秋好君莫负,醉赏红叶登香山。
北京香山红叶驰名中外,是我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广大游客要错峰游览。深秋时节,满山遍野色彩斑斓。见红叶灿如天边彤云,如火如荼。黄栌成霞;枫流丹,暗香浮动朔风来。登山极目远眺,黄栌、五角枫、鸡爪槭、火炬树、乌桕绿松层林尽染,把秋季的香山装扮得极为壮美。
观赏美景的最佳处:玉华岫、看云起、森玉笏、双清别墅、蟾蜍峰、静翠湖、香炉峰、香雾窟、和顺门、驯鹿坡。绝佳处在森玉笏峰小亭,从亭里极目远眺,远山近坡,鲜红、粉红、猩红、桃红,层次分明,瑟瑟秋风中,似红霞排山倒海而来,整座山似乎都摇晃起来了,又有松柏点缀其间,红绿相间,瑰奇绚丽。
我今天的片儿是抛砖引玉,我用了四个小时,还是没有游完香山,且拍摄水平有限。请朋友们跟随我有镜头分享浏览,谢谢!
~ 13 ~
俯瞰香山,尽赏金秋之景象,
只见千林披霞,万木似锦,映山横岭,无比壮观。
香山又称静宜园。有享誉京城的“静宜园二十八景”,“绚秋林”为其中之一。“绚秋林”位于今香山公园雨香馆东侧,因这一带林木丰茂,树种繁多,每到秋深霜浓之时,丹黄朱翠,幻色炫彩,故名。这里最初为一座重檐方亭,乾隆皇帝多次在此观赏红叶,并写有十余首御制诗:“稀微红叶余霜色”、“绿叶看输红叶多”、“淡绿深红迷目色”、“面面晴峦展画屏”、“飘绿霏红都过了,是真天女散花时”……描绘了香山红叶从最初变红直至全盛等不同时期的景致。可惜我时间不够,没有在此处停留探访。
俯瞰整个香山,尽赏金秋之景象,千林披霞,万木似锦,映山横岭,无比壮观。
简述历史、现代名人爱香山:
辽金元时期香山已受皇家青睐,明清帝王屡次御驾到访 赋诗咏叹美景。
据《香山公园志》等史籍记载,辽金时期香山已成为帝王射猎、游幸、驻跸之所。据《元史本纪》载:“元世祖(忽必烈)幸访香山永安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武宗驾幸香山永安寺、碧云寺。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清廷开始营建西郊皇家园林,在香山兴建了游赏、临幸、驻跸的行宫。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帝第一次来到香山,便醉情于这里的山水。他在《初游香山》诗中赞此处“为境清且幽”、“佳趣无不有”,因此“俯望畅心神”、“徘徊不忍去。嘉庆皇帝游览香山静宜园时,曾传旨修整见心斋,并题写“见心斋”题匾。道光皇帝登基后,亦多次游幸香山静宜园。慈禧太后则特别青睐香山碧云寺。光绪十九年(1893年)四月,慈禧太后驾幸香山静宜园,并到十方普觉寺(即卧佛寺)拈香。卧佛殿外檐下所悬“性月恒明”匾额,即慈禧题写。
自古文人爱香山,多有诗文传世 仅明代就有近百位。
香山四季风光秀丽,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并写下大量的赞美诗文,仅《香山诗萃》和《香山公园志》中就收入历代文人诗赋、游记130多篇。
元代文人萨都刺、赵孟、范梈、王恽、郭钰、陈孚等,均曾到香山游历。
明代到过香山的文人近百位,李梦阳、李东阳、徐文长、文征明、王世贞、于慎行、王嘉谟、于奕正等名家都在香山留下足迹。
清初诗人宋琬曾秋游香山,并题有《宿香山寺》:“黛色西山好,年年马上看。茱萸逢九阳,襆被宿层峦。柱杖松杉暝,吹箫殿阁寒。武陵回首处,霜叶万枫丹。”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与香山卧佛寺的青崖和尚有过交往,多次到此拜访,在《寄青崖尚和》诗中写道:“山中卧佛何时起,寺里樱花此日红。骤雨忽添崖下水,泉声都作晚来风。
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多曾到过香山。1922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与好友齐如山、李释戡、萧紫亭、王幼卿等同游香山,途中发现掩映在绿荫之中的一方巨石,梅先生即兴在石面上写了巨形“梅”字,诗人李释戡挥笔写下“题记”,随后齐如山请来工匠镌刻于上,以纪念此次游历,人称“五君子刻石”,也叫“梅石”。1948年深秋,著名画家张大千、徐悲鸿、书法家谢稚柳等友人到香山观赏红叶。他们沿着十八盘登上白松亭,纵目满山红叶,吟起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并在山上合影留念。(选自网络并整理)
前一篇:京城天坛银杏灿如金(图)
后一篇:京郊西山赏红红浪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