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与十三陜七孔桥结缘的花海别样美(图)

标签:
北京十三陵七孔桥与七孔桥结缘的花海十三陵水库二坝花海旅游摄影 |
分类: 风光摄影 |
与“十三陵七孔桥结缘的花海”所指的桥应该叫做新七孔桥。在这座现代新七孔桥的东侧,有着一些石头的构件,这些石构件所组成的;桥基座的位置,才是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的老七孔桥遗址。
所谓十三陵七孔桥花海,大概范围就是以现在的昌赤路七孔桥为最西端,以十三陵水库二坝为最东端,花海就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开阔地之上。每年的五月至十月,惊艳世人的千亩花海,其格桑花、熏衣草、波斯菊、马鞭草等竞相绽放,缤纷的花田给的北京近郊增添了又一处花的海洋,美爆了京郊昌平。
当车子开到七孔桥,走上桥头,远远就看到大片大片的斑斓色块,展现于辽阔的天地之间,这块美丽的调色板任性地挥洒它的色彩,红色、黄色、粉色、紫色、绿色……,纯正的色泽、自然的气息,将人们瞬间引入这幅绝美的画卷。
与七孔桥结缘的花海形成还要从造林绿化工程说起。七孔桥下原是十三陵水库的泄洪区,过去为荒滩沙坑,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为还首都的一片蓝天,2014年初,昌平区政府投资下大力气整治,由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将该砂石坑列入平原造林绿化工程,经过规划治理,通过场地平整、置换客土、土壤改良等手段,垫上30厘米厚的好土,打造成适宜种植的土地。 考虑到这里是泄洪区,不宜栽种高大乔木,造林树种以黄栌、金叶榆等低矮乔木和花灌木为主,同时人工栽植了格桑花、波斯菊、鼠尾草、鸢尾等花卉,才形成了壮丽的千亩花海景观。
四年前,七孔桥下的花海花开灿烂,不仅土地整形有些随意,花草种植有些随意,而且花海内没有房屋,没有花海介绍牌,没有人为安放的围栏。花间小径还是泥土的,花海内的几条主干线是石子铺就的,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我理解的别样美吧?
上片,谢谢朋友们分享浏览!
原七孔桥又称“神路桥”,是明十三陵最大的桥梁。据《昌平县地名志》记载,七孔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横跨在京陵御道和东沙河上游的支流交汇处。明清时一般情况下车马是不能在桥上通过的,只能在旁边涉水行走,否则就会收到严厉的惩罚。七孔桥石拱券中间一孔跨径为6>1米,其余为5米,桥长78米,宽12.6米,高7.6米;明天启年大雨磅礴,洪水不断暴涨,水势凶猛,七孔桥全部被淤泥掩埋,后又多次遇到洪水,将桥全部冲毁。现七孔桥遗址只剩下残破的石拱券部分基础,栱眉石上还保留着石榫槽,七孔桥四周还残散落着大块的桥石料。
据传说七孔桥最神奇的,也是其特殊之地在原桥的石栏板。古七孔桥有石望柱和石栏板,初看和其他古桥的石栏板没有什么两样,但用手轻轻的一敲石望柱两边的石栏板,即可发出金钟银铃一般的清脆悦耳的音响。其实是这石栏板材料中有二分之一的方解石,含有铁质,才会发出叮当作响的声音,如钟如磬。建桥时根据每块石栏板含铁量的多少,按照古代音律而安放组成,所以七孔桥又称作“五音桥”。可惜这些望柱石和石栏板都已消失的无影无踪。(选自网络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