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光影骑士王
拍摄时间:2017年3月

▲01
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因紧邻外城七座城门之一的左安门,又称左安门角楼,建成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此后历代均有修缮。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平面呈方形,通高15米,面阔、进深均为6米,两层共辟箭孔12个。
北京外城又称“国城”、“外郭”。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东南角因避让水洼而向内曲折,被称为“地陷东南”。
旧时左安门东南角楼,是一种地标性的建筑,人们进出北京城,不管从东边来也好,还是从南边来也好,都是从城墙边绕过来,老远瞧见外城角楼就会心里有个底,知道自己离城里大概有多远了。
只可惜,外城东南角楼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没有留下实测资料,只有瑞典人喜仁龙留下的照片。城墙也于1957年后拆除。
2012年,北京市文物局提出复建左安门角楼,这样在京城就能与明城墙角楼、前门箭楼、永定门城楼环绕天坛,成为“一坛居中、四楼环绕”的著名景观。
2016年4月,总投资为4000万元的复建工程;修建于明代,已消失近百年的左安门角楼——在南二环护城河内侧,东南转角处河道岸坡上威然耸立,呈现在世人面前。
▲02
北京市文物局于2012年启动左安门角楼的复建工程,首先是要是确定角楼的原始位置和原始样貌。但由于左安门角楼历史资料匮乏,只能由文物部门先期进行实地勘探。最终,依据清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1949年和1955年的地形平面图,同时参照了一位瑞典人奥斯伍尔德·喜仁龙上世纪20年代为角楼留下的一张照片。
文物专家发现,在经过多年东南二环护城河改道后,部分角楼原址已处于现在的护城河河道之内。最后经研究并确定复建方案,原址北移10米,新的左安门角楼位置在南二环护城河内侧,东南转角处河道岸坡。

▲03
12厘米,就是一块老城砖的厚度,也决定了外城东南角楼的尺度。从地面到城墙最顶端,文物专家放大瑞典人奥斯伍尔德·喜仁龙上世纪20年代为角楼拍下的照片细数,一共是41层砖。城砖厚度加上抹灰缝的厚度,城墙的高度就这样算了出来。真不容易。

▲04
按照原貌进行重建修复,那么东南角楼的“原样”什么样?它曾经在乾隆十五年的《京师全图》中出现过。其东、南两面各有二层三列共六个箭窗,西、北二面凸出城墙部分各有两层一列两个箭窗。21年后,这座角楼又进行了改建,城台向西、北扩大,角楼的西、北两面因不直接临城而取消了箭窗。

▲05
复建后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用青灰色的城砖砌成,有挑高的屋顶和飞檐;可供人眺望的空间有两层高,面对护城河的一面设有6扇窗。门窗和廊檐处皆用朱红描绘增色。与角楼共同复建的还有一段同样青灰色的城墙,角楼就建在城墙的拐角之上。

▲06

▲07
据了解,为了东南角楼的复建,从寻找资料到设计图纸完成就用了八年时间
▲08
▲09
▲10
左安门东南角楼外的护城河
▲11
▲12
左安门东南角楼复建虽是新的建筑,但是在历史依据下建造而成的,并且按照原貌进行了重建修复,体现了北京的文化内涵。另外,可以让更多人对外城角楼有更直观的认知,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

▲13
左安门东南角楼老照片

▲14
左安门东南角楼老照片

▲15
角楼位置图(见图中红1):角楼北侧紧贴着龙潭东路的人行道,角楼南侧下方便是河岸人行道,河岸人行道下方为护城河。(说明:博文文字大都选自网络并整理)
谢谢朋友们分享浏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