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门通往正阳门的“御道”天街 (新老图片)

标签:
永定门御道天街中轴线旅游摄影 |
分类: 纪实摄影 |
摄影:光影骑士
北京城南中轴线起点永定门,始建于1552年,于1957年被拆除,2004年9月,(通过4608户人家搬迁让地)31米长、26米高的永定门城楼在原址拔地而起,人们又看到当年模样的永定门城楼。复建后的永定门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南中轴线的最南端。登上城楼北眺,前门城楼赫然眼前;新修的1100米长“御道”从永定门穿出,接上天桥南大街直指前门;“御道”东西两侧是永定门公园和天坛、先农坛的坛墙,恢弘悠远的气息油然而生。
现如今,永定门城楼往北先是永定门公园。公园整体成船形,整个公园沿着这条古老的“御道”天街而建,北至南纬路,东西两侧边界分别抵至天坛与先农坛坛墙,中轴线与“御道”重合;贯穿南北,总面积约11公顷。我们今天就沿着这1100米“御道”走一走,感受一下这恢弘悠远的天街。
感谢行云骑士赠玉:
一條中軸線,
確定北京城,
歷經八百載,
處處見文明,
精華共結晶,
和諧社會好,
古韻得傳承。
永定门南广场
沿着永定门中轴线向正阳门方向走去,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条笔直的御道,这正是古老的“天街”。在“天街”两侧还保留了一段残桥。游客透过脚下的玻璃地面就可以看到,这条历经百年的古路静静的停在我们脚下。
玻璃地面下的古“御道”
观音寺又称观音庵,在广场偏南一些,曾经的观音庵,有一位吃斋念佛的老尼姑,靠出租房屋维持生计。这里原先院子很大,空房也多。庵门临街一面被封堵起来,做了粮油库房,大殿西边的禅房成了合作社的营业室。后来随着永定门的复建,观音庵也随着保护了起来,现在的观音庵不大,这个建筑已经修旧如旧的呈现在了游人面前,大殿前有一块石碑记载着观音寺的前前后后。
院中西大殿前石碑遗迹
▲09
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观音寺位于永定门内大街7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属私建,占地面积4亩,有房屋45间,泥塑三士菩萨像3尊,铁磬铁钟大鼓各1件。
▲10
在观音寺的北面不远便是佑圣寺。现在广场西侧的佑圣寺是按原址异地重建过来的。重建的范围包括主殿、二进院南北配殿、油饰彩画、院墙等。
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佑圣寺位于永定门内大街11号,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属私建,占地面积南北7.9丈,东西21.2丈,房屋46间,泥像一尊,铁香炉一个,铁钟一口,石碑三座。
永定门北“御道”东侧的天坛外墙
御道东西两侧便是大片的绿地广场,东侧地雕篆文“敬天勤民”,西侧地雕“农桑为本”并用圆形和方格形的不同铺装,与天坛和先农坛相呼应,彰显传统天圆地方之意。这是地雕篆文“敬天勤民”,
▲14
西侧地雕“农桑为本”
永定门御道左侧的日晷
永定门御道右侧,叫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
永定门御道右侧的先农坛(已封)东门
走在这条御道上,你还会发现,御道的正中间还嵌有圆形的铜制“龙头”,其称为“里程星”,标注到永定门城楼的距离,游人可以抚摸,以取祈福之意。
已到永定门公园北门,这是御道左侧,含有中国文化建筑元素的天桥商场
1958年的永定门大街(注:20-23图选自网络)
永定门旧照
永定门旧照
其实永定门周边的寺庙其实还有一座(见图中所标),那就是曾位于先农坛东坛墙外的永寿寺,也称永寿庵,它早已经消失在了现在的北京城中,留下的只是这样一个名字和北京城老地图上的那一点而已。
永定门公园示意图
现在的永定门公园已然成为了北京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里再没有市声嘈杂的街景。取而代之的是三五成群的放风筝的人和来这里锻炼休闲的人们,他们有的跑步,有的练歌,有的弹琴,有的起舞,仿佛已经与这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这也许就是这个承载着太多历史与故事的永定门及“御道”天街今天的发展,我相信在千百年后,这座永定城楼依旧会巍然矗立,讲述着它的过去以及今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