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河上,唯一的元代漕运船闸遗址 (图)

标签:
通惠河漕运码头船闸遗址郭守敬旅游 |
分类: 人文摄影 |
摄影:光影骑士
在历史上,有着北京城是漂来的说法。也就是说,没有大运河,没有漕运,就没有今天这古老、辉煌的北京城。
说到漕运,让人首先想到京杭大运河,它是漕运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贯通,前后共持续1779年,全长1794公里。它北起北京(涿郡),南达杭州(余杭),跨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数十座城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滋养沿河的世代华夏子孙,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明。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工程。
1292年,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兴修82公里长的通惠河,江南船只得以经过大运河沿通惠河直驶入大都城内积水潭。历史上,从元代到清代,北京城在兴旺发达的历史长河中,大部分物资都是经过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来实现的,可见大运河漕运的丰功伟绩。
今天要说的是位于高碑店村,名为“平津闸”的老闸口,这是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段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漕运码头遗址,在国内也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
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通航困难重重,但是由于河道地势西高东低,京城至通州落差约二十米,且上游水源不足,为了使河道能存住水方便行船,郭守敬便派人从东便门附近的大通桥至通州修建了五座闸口,平津闸便是其中一闸。本闸口附近还先后建起龙王庙和将军庙,同平津闸一起被称作“一闸两庙”。“一闸两庙”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其中,平津闸为元代建筑,龙王庙为明代建筑,将军庙则是清代风格。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闸二庙”早已不在。2007年,启动了古码头复建工程,先后恢复了“平津闸”和两座庙宇,请看……。
漕运码头遗址上竖立着一尊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的巨大雕像,当年就是他主持开挖疏浚了他身后那条现如今已经流淌了七百多年的河道,为的是解决南方大运河通往大都城的漕运。公元1292年,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但由于京城至通州落差大约二十米,且上游水源不足,为了使河道能存住水方便行船,郭守敬便设计从东便门附近的大通桥至通州修建了五座闸口,平津闸便是其中一闸。后附近分别建有龙王庙和将军庙,同平津闸一起被称作“一闸两庙”。
据说,明迁都北京后,因为改建北京城,部分通惠河圈入皇城中,城内不再通航,遂改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为起点。经明初几次修治,至嘉靖六年(1527年),在东便门到北运河段21公里的通惠河上改建成五座船闸,分别称作头闸大通闸、二闸庆丰闸、三闸平津上闸(高碑店闸)、四闸为平津下闸(花园闸)、五闸为普济闸。但就是这座残破不全的平津闸,却是目前大运河通惠河段上惟一保存下来的,尚有遗迹可寻的元代漕运古船闸遗址,其它的统统都踪迹全无。
竖立在新建漕运码头广场的“平津闸”石刻
▲06
在岛上新建有一座将军庙,只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殿堂,里面供奉的是三国时期的猛将关羽,他的两侧还有关平和周仓两员大将。里面的道士说,这里原本就有将军庙,建于清代,现在的庙是在原址上刚复建完成的。
据说,明清时候,从京杭大运河开来的运粮船一旦到达漕运码头,码头便会升起旗帜,这样,紫禁城里的皇帝和官员就能看到“粮食到了”。如今,码头升旗虽然失去了当年的用途,但是作为漕运码头一项重要活动,升“漕运”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庙中供奉的三国时期的猛将关羽塑像
▲09
每年“二月二龙抬头”时去龙王庙祭拜的队伍
▲10
每年“二月二龙抬头”时这里都很热闹,举行祭拜活动
庙中部分雕像
正殿为龙王殿,里面供奉有龙王塑像等
龙王殿前香火旺
漕运庙会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起,每年腊月小年前后北京高碑店村都在通惠河码头遗址举行一次漕运庙会。老北京漕运庙会以通惠河畔春戏园为中心,搭建风格古朴的露天摊位,让人们在逛庙会之余领略高碑店村这个往昔繁华漕运码头的今朝风貌。庙会上还有:高跷、舞狮、威风锣鼓、小车会等民俗表演以及手工艺品的制作与展卖,茶汤、爆肚、炸灌肠等北京特色小吃,为漕运码头平添了许多“的味道”。请注意:大屏幕上展示的为现漕运码头图。
新建的一座“孝悌园”大门
在通惠河北岸,看漕运码头的“一闸两庙”位置
“两庙”的位置图
通惠河上漕运(部分)画卷
|
交通路线:
二、公交路线:
(一)、城铁一号线再倒乘城铁八通线,高碑店站下车,向南即到;
(二)、公交车312、928、728、363、725高碑店站下车,向南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