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 · 秋染的北京明城墙遗址 · 角楼(图)

标签:
明城墙遗址角楼秋色旅游摄影 |
分类: 风光摄影 |
摄影:光影骑士
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北京火车站南,崇文门东,东便门以西。在和暖的冬日,我漫步来到这还是秋色尽染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仰望着这绵延、残缺、古朴的明城墙及深沉凝重的角楼,在一排排古树的掩映下,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民族的沧桑,展现着老北京深厚之文化积淀,令人凭添无限的遐思。站在城墙下,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油然而生。此时此刻,让我不由自主地跨入时空隧道,打开思绪的闸门,踏进明城墙遗址的历史长河。
一、历史上北京的明城墙全长约40公里,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这段1.5公里的明城墙遗址是老北京明城墙的缩影,是老北京的重要标志。
二、其明城墙遗址公园的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北京历史的见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公园内,在原京奉铁路从正阳门至东便门车站之间2.8公里的路段上,其东便门车站的信号所(京奉铁路信号所),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由英国工程师金达设计完成的,在1901年与前门火车站同年建造(见图16)。
四、东南角楼东的原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元世祖忽必烈为解决江南漕运抵大都城的问题,命郭守敬为都水监,于元二十九(1292),新河工程正式开工,至通州接北运河。明清两代,因城内故河道圈入皇城之中,漕船遂从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为终点码头。
五、现在的北京站以东的泡子河东巷内,有一条“盔甲厂胡同”,顾名思义,这里曾经是生产官兵穿戴的盔甲的工厂。说到盔甲厂,就不能不提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轰动中外的著名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以及它的作者埃德加·斯诺。1933年~1937年,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和他的夫人海伦大部分时间就住在盔甲厂13号院内,离位于南城根的燕大教职工宿舍——“燕京大学花园”相距不远。据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回忆,当年的盔甲厂13号,是一个满是绿树、翠竹、假山的花园式院落。1965年,盔甲厂改为“盔甲厂胡同”;13号院改为6号院。今天这里是“中安宾馆”。
七、东南角楼南面的蟠桃宫久负盛名,蟠桃宫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京城中最知名的庙宇道观之一。
其原因是:自明、清至民国年间,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蟠桃宫都要开庙三天,名之为“蟠桃盛会”,每逢庙会之际,从崇文门至蟠桃宫前沿护城河南岸茶棚、货摊林立;打把式、卖艺、变戏法、摔交者接连不断;日用杂货、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庙后的空旷处还有跑车、赛马等活动,人头攒动、车马喧嚣,十分热闹。
一九八七年因修筑东便门立交桥,蟠桃宫正位于主桥道上而全部拆除。原蟠桃宫王母殿前的“护国太平宫碑”被作为文物移至立交桥南侧绿地中保存(见图9)。
明城墙遗址;角楼,你在初冬的日子里秋色是那样的绚丽多彩,就像一位有着青春、健康,充满活力的;博学多知的文化老人。我相信,你的古老、沧桑之美将不断地焕发勃勃生机,为老北京的厚重历史增添更加耀眼的光彩!
▲04

▲10

▲11

▲12

▲13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相关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