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邢窑白瓷“官”字款

标签:
转载 |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五代和辽、宋时期出现了“官”和“新官”的瓷器。这些“官”字款,其实在解放前就曾有出土,但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解放后,随着基本建设的开发,不断出土带有“官”字款的瓷器出土,这才引起国内外考古和学者的重视。
目前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出土“管”字款的省份有:河北、内蒙、北京、西安、湖南、江浙等省市,出土“官”字款达100多件。而出土最多的是西安火烧壁发现的一批窖藏瓷器,在完整的52件瓷器中,带“官”字款的白瓷就有32件之多。其他省市略述。
以下我将说明关于在邢窑遗址出土的邢窑白瓷“官”字款的情况。2003年8月在内邱城内(电影院礼堂)开发挖掘中,首次出土带“官”字款的碗底足标本10余件,堪称此次考古发掘的新发现。器形多为碗,仅存底足,一般都为圈足。完整器物没有发现。在“官”字款写法上有行、楷两种写法,但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官”字款碗底足均为圈足,在修胎上十分讲究,有的在沿外、有的在在足内环边沿削棱一圈,极为规整,除圈足未施釉外,器底均施满釉。“官”字均阴刻在器表底部圈足内的中心部位,分施釉前刻划与施釉后刻划两种,故字口亦出现有釉与无釉两种。(可惜当时没留有资料)。更有甚者,在窑址上还发现带有“官”字款的白瓷碗外壁粘连有大半个匣钵,这足以证实为邢窑烧制的“官”字款。
从以往出土考古资料得知,烧带有“官”字款主要窑口为河北曲阳定窑、陕西耀州窑、内蒙赤峰窑、江浙越窑等。而近几年在河北内邱邢窑遗址“官”字款的发现,给陶瓷界研究新增了一个新的窑口款的课题。邢“官”的发现有着及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邢窑白瓷“官”字款的出现填补了陶瓷史研究的一项空白。首先要改变陶瓷界长期对邢窑无“官”字款的认识,其次是为国内外遗址、墓葬出土“官”字款产地归宿问题,又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线索。
邢窑“官”字款的出土,不仅大大的丰富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而且对遗址研究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002年12月运输总公司在建设住宅楼时发现古墓一座,出土“官”字款白釉碗。尖圆唇、敞口、深弧腹,矮圈足,细白胎,壁薄,质地洁白细腻。通体施白釉。实测:直径12.5厘米,高5.8厘米(件图)。细白瓷敞口圈足碗从唐晚期、五代至北宋初期开始出现流行。该类碗邢、定窑遗址都有出土,但“官”字款以往在定窑多有发现,而邢窑不见,2003年8月在内邱城内(电影院礼堂)开发挖掘中,首次出土带“官”字款的碗底足标本10余件,堪称此次考古发掘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