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2.6亿元青花大罐亮相上海博物馆

标签:
文化元青花 |
身价2.6亿元青花大罐亮相上海博物罐
《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今起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这是中国古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盼望已久的展览,荟萃了国内外40余家文物机构的元青花珍藏。
青花名器来沪展出
许多人对元青花的关注,源于2005年伦敦佳士得将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拍出了2.3亿元人民币这个当时中国古陶瓷的世界拍卖纪录。今天,这件归英国著名古董商收藏的“鬼谷子下山”大罐也被借展于上海博物馆。
展览中有一件元青花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器物———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型”瓶。如今声名显赫的元青花,在民国时期,收藏家和学者还不知有其存在。世人对元青花的认识,起于英国大维德爵士收藏的一对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波普博士以大维德收藏的这对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两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世纪青花瓷。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人们认识到,元青花不仅影响到明清两代瓷器,其“青花”风格和工艺甚至风靡世界,至今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上世纪80年代起,元青花在国际拍卖市场屡创高价,令人刮目相看。这对“至正型”瓶原来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如今其中之一首次回到它的出产国。据大英博物馆馆长代表称,这是该瓶自1920年以来首次离开英国。在大英博物馆展厅中,人们只能看到此瓶的一个侧面。这次在上海博物馆,它被陈列于独立展柜中,可四面观赏。
文博机构借出珍藏
筹办元青花瓷器大展是上海博物馆做了10年的梦,经过长期努力和多方支持,终于在上博建馆60周年之际得以成真。伊朗、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国内不少文博和考古机构出借了各自的珍藏,加上上博自藏,共有80余件元青花瓷器亮相。其中不乏首次在国内亮相者,还有些是元青花孤品。如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的元青花缠枝莲杂宝纹蒙古包,非常奇特。这件10厘米高的瓷器“蒙古包”上除了有佛教、道教的纹样,还出现了一个十字架。此器胎釉精细,据说可能是景德镇为元代宫廷特殊烧制。南京博物馆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和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昭君出塞图盖罐,精美和珍稀程度不亚于“鬼谷子下山”大罐。
学术课题存在争议
元青花还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学术课题。即使上海博物馆的专家之间也有不同的学术见解。陈克伦副馆长认为,元青花在当时主要是贸易瓷,用于“外销”,其风格、纹样,均异于中国传统的雅文化审美趣味,多近于磁州窑这类民间瓷器和伊斯兰风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为何画工精细繁复、器型大的元青花多在海外。上博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则认为,那些精美的元青花应该出自元官窑,不一定是专门为输出海外而生产,也不是纯粹为官方使用,国内出土了许多元青花瓷器可说明这点。但他们都认为,元青花中有不少是来样、来料加工的,甚至有的画工也可能来自异域。
随着元青花的市场表现日益火爆,国内民间收藏出现的“元青花”也越来越多。有人号称,保守估计,民间拥有15000件。这些“元青花”到底是真是赝,引发了激烈争论。民间“专家”纷纷叫板博物馆“砖家”。据悉,本次展览期间,海内外专家、学者等约180人将莅沪研讨。但愿就元青花的鉴定学和技术手段,学界能早日探索出一套可靠、可行、可信的办法来,结束元青花说不清的局面。
上海博物馆是一个世界性的艺术博物馆,它所收藏的元青花瓷器,虽然不多,却都为精品,又陈列在城市的地标中心,故而学习和研究极为方便。
①
这是一件网友最容易观赏到的元青花瓷器,它陈列在上海博物馆陶瓷馆的中间柜中,因此网友能够从上和东南西北五个角度去仔细揣摩它的器型、发色和纹饰,甚至还能看到一部分底,这对于全面了解元青花瓷器有很大的帮助。由于上海博物馆的开放心态,读者可以尽情地拍摄,选用数码相机的读者还可以在电脑上放大所摄的照片,从而仔细辨别元青花瓷器釉面的微小特征,比如这件元青花罐上的铁斑,就是我们以后要重点讨论的话题。我们在下面的讨论中,会经常用到这些图片,供读者参考。
http://img.blog.163.com/photo/ejolcr-Bocr-2-alI7x4JQ==/4581286720943287877.jpg
http://img.blog.163.com/photo/0zhwRtEd-4JXKuwr46Dz2w==/1197113075951473782.jpg
http://img.blog.163.com/photo/dUcJw2qHdXwW5UyB4RZEXQ==/4547509723738330065.jpg
元青花莲瓣形纹盘。
这件元青花莲瓣形纹盘,形制比较特殊,在众多的元青花盘子中,如这种八棱形的花口盘,比较少见。它的特殊器形,为我们认识元青花瓷器器形的多样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这件盘子的凸棱近盘沿处,可以清晰地看到青花的发色已经由蓝变黑,这种近乎涂抹的黑色,是鉴定元青花的重要标志,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讨论这种黑色的形成机理以及它在元青花瓷器鉴定中的作用。
http://img.blog.163.com/photo/Y2-pGGdJWNoCByjx-FbPng==/333547847402760146.jpg
http://img.blog.163.com/photo/h3swsyE--9ac6MYYu6ZK6g==/1426515181970640338.jpg
元青花瓜竹葡萄纹菱口盘
这是一件很典型的元青花大盘,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在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和伊朗国家博物馆中,都有这种尺寸和类似纹饰的青花盘。在研究元青花瓷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盘类器皿,是目前存世最多的元青花瓷器,但是,这件盘子的珍贵之处在于:其盘心是白地篮花,而盘沿却是篮地白花。它不仅告诉后世的学者,元青花的纹饰研究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也展示了元代艺人的艺术风采。
http://img.blog.163.com/photo/fvQfvUHjMveN5ZtL3Xr8fw==/859906053852100571.jpg
元青花龙纹高足碗
高足杯是游牧民族马上饮酒的用具,上海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因其容量大、杯壁深而被称之为碗,应是此类器物中比较稀少的一种。此件高足碗外壁所绘的三爪龙,细颈、长身,龙身弯曲呈现张力,极具动感。元代的龙纹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不仅表现在所绘的形象中,也表现在青花发色给龙身增添的色彩。鉴赏这件龙纹高足碗,会给观众有一种比较清新的认识,元代的龙纹应该是“这样”的!当然,器物外壁的不平整,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时代信息。
http://img.blog.163.com/photo/giJCDO5YCXBb5F4fLLaLaQ==/2042100956036862673.jpg
http://img.blog.163.com/photo/ft7iZlRseDi6hUZFhyMXoA==/326229498008650972.jpg
元青花带盖梅瓶,
标明是江西省高安市的出土品,这件梅瓶因其有盖而显得特别珍贵。梅瓶所绘龙纹,四爪,细颈长身,虽然和上述高足碗所绘的昂首龙有区别,这件梅瓶所绘的龙纹是回首龙,但这两件元青花瓷器所绘龙纹风格完全一致,仔细鉴赏这种风格,对于我们认识元代绘画的时代特征有明显的帮助。在高安出土的六件带盖梅瓶中,四件绘有龙纹,而回首龙仅此一件。
http://img.blog.163.com/photo/TZLcecw1BiTNiDNjZsYNRA==/644577696668196287.jpg
http://img.blog.163.com/photo/ue1Ujfvo7T1oLbHu7tiosA==/644577696668196288.jpg
安徽省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大庆,成为一次元青花瓷器的饕餮大餐。
该馆不仅把安徽省境内出土的元青花瓷器汇聚在一起,而且也从外省市借展了一些元青花瓷器和唐青花瓷器的残片。难能可贵的是,该馆以开放的心态将三件民间收藏的元青花瓷器(两件残器)一并展出,同时安徽省博物馆还在展厅内布置了一个元青花瓷器的仿品专窗,以供参观者对比鉴赏。浏览安徽省博物馆的这个展出,将会升华参观者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
元青花匜http://img.blog.163.com/photo/-2l7jzKTq675dzirHOrhyA==/4264908847120864074.jpg
这是一件1977年在安徽省安庆市出土的元青花匜,匜是元青花瓷器的仿古器形,主要在国内出土。此件元青花匜出土时只经过简单的清理,在口沿处和外壁还能清楚地看到土咬的痕迹。元青花匜的出土,带有这样的信息:首先,元青花不是什么凭空而降的产物,单从器型上来说,它和我国的传统器皿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其次,这件青花匜口沿不施釉,这和宋代的芒口工艺有着某些联系;第三,其青花发色并不艳丽,但还能见到明显的黑斑,可能是进口和国产料的混用。此件元青花匜虽为出土品,但不知其主人为谁?推想原先的主人不一定是当时的名人。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
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1973年在蚌埠市汤和墓出土。此器整个器面被青花纹饰复盖,繁而不乱,为典型的元青花绘画风格。盖面、口沿和底足部,绘有辅助纹饰,分别为莲瓣纹、卷草纹、钱纹、海水纹、火焰间隔杂宝纹和弦纹等。其主体纹饰为牡丹纹。此器造型雄浑,图纹繁缛,色泽浓艳,虽然口沿处有一残破,但仍不失为一件元青花珍品。
汤和是明史上有名的人物,也是一个在洪武年间得以善终的人物。此器的出土,带来了翔实的历史信息。首先,元青花大器,是官宦人家的用品;其次,在明初,并不禁止元青花的使用。也就是说,元青花在明初,仍在流传。这一点,对于理解元青花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http://img.blog.163.com/photo/TopsexrrFgxc37uQuWOXRQ==/874824227617610269.jpg
http://img.blog.163.com/photo/wrvnkMY5Xn12u7u_F1jI_w==/874824227617610289.jpg
元青花花卉纹盘(残)
盘是元青花瓷器中流传之今最多的器型,这件元青花花卉纹盘,为濉溪县临涣镇至正13年孙氏家族墓的出土品。此盘器型不大,纹饰也没有布满全器,但盘中所绘的海浪纹,为元代典型的纹饰和技法,它对于我们理解元代的绘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孙氏家族,至正13年间生活在濉溪县临涣镇,因不见史载,估计不是一个显赫的家族。这也提供了一个历史信息,在元代至正年间,元青花器往往也是一般家族使用的物品。当然,和汤和家族使用的缠枝牡丹纹带盖大罐相比,这件花卉纹盘就显得比较普通。
http://img.blog.163.com/photo/J_QNZUk0lTbQsAxx-N7ZCw==/2586473560995033505.jpg
这件元青花花卉纹执壶,
1998年太湖县牛镇阮氏墓出土。是件执壶,器型完整,整个器身线条流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动感,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我们不知道阮氏家族的情况,但是他们在墓葬中随葬了这样一件元青花精品,显然也不是贫穷之家。如果不是官宦人家,也应该是一个殷富人家。如果是后者,又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历史信息?
http://img.blog.163.com/photo/yblwjW1MMrUS7KiTdmQlvg==/292733975780107583.jpg
它告诉我们,元青花在当时,并没有使用的限制,它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精品的元青花瓷器作为家庭的陈设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