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唐青花尊
文、图/郭洪连
第一眼在市场地摊上看到这只唐青花点彩尊,心里就犯嘀咕:唐青花?这可能吗?
据资料介绍,“唐青花”这个概念,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扬州唐城遗址等地发现青花瓷器、青花瓷器残片以后,才被我国考古界和学术界提出的。此前,人们不但不认识“唐青花”,“宋青花”,连“元青花”都是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定论,并且在伊朗等国家找到大量中国元代清花瓷器实物之后,才逐渐被国内学术界认可的。
几年前,在《中国收藏》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中国青花瓷器的起源的研究成果,说国内对于青花瓷器的起源,主要有唐青花、宋青花和元青花三种意见。专家们认为,是否被认定为青花,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这就是烧成温度达到1200度以上(区分陶与瓷的临界温度)、以钴料作为着色剂、青花必须在玻璃(透明釉)釉下等。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瓷器,达到了这些基本条件。因此,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争论之后,学术界和考古界最终认定我国的青花瓷器,起源于唐代。
印象很深的是,《中国收藏》刊载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又见唐青花》,撰文专家的名字现在想不起来了。文章介绍说,著名陶瓷专家张浦生先生需要带一片唐代青花点彩瓷片实物到国外讲学,还是经过国家文物局特批,海关才通过检验放行的。作为国宝级文物,唐青花瓷器的珍贵程度,由此可见斑。
因为那篇文章和后来看到的另一篇文章都刊发了图片,因此,对唐青花点彩色瓷器的印象非常深刻。当然,那只是看到杂志上的照片。而今。突然有一件实物摆在地摊上,让我着实有些吃惊。
我蹲下来,拿起这件尊反复看;折沿唇口、点蓝、钴蓝上罩着的玻璃釉、开片纹、胎、胎釉结合部的自然程度、流釉现象、釉面的自然老化程度(包浆)、接胎痕、器内的釉和胎、是否为酸、碱浸泡等等。在确认没有找到人物处理因素的痕迹之后,我已经非常喜欢它了。
我注意到,这只尊的釉面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在施玻璃釉时,把一些气体也盖在了釉里面。在入窑烧制时,那些气泡挥发,把玻璃釉面给挣破了。因此,在尊的釉面出现了不少圆形的坑。就象火山坑那种,而且,放大镜下观察,坑里的中心圆点里还有土。当然,这种现象也可能是胎体还没有完全干透就入窑烧造,由于水分子蒸发而造成的。
“这个小罐罐要好多钱呢?”
在心里把这么多自己觉得应该考虑的因素都仔细看过之后,我才小声问摊主。因为是早晨刚刚到市场,摊主一边从背篓里拿出东西往摊上,一边很随意地回答我。
“你喜欢吗,拿300元嘛。”
摊主的回答让我有点吃惊。我想。要价这么便宜,应该还有杀价的空间。
“这么小的罐罐,好象还是陶的。哪里要得到那么多钱嘛。”
“哎呀清八晨的第一个卖主。你还个价嘛,我看有赚头就给你。不为赚钱,就图个吉利”
“这样子嘛,50元咋样。”
“你硬是会给,刚刚把本钱给够。你想一下,我们男人跑几天才收到几个东西。那个工钱总要挣一点讪。还有今天赶车来赶场的车费,你总不会全部让我出讪。”
摊主是位有30来岁的中年妇女。说话倒还干脆。
“现在假东西太多了。你这个东西是真是假不好说。所以呢,你卖就卖。不卖就算了。我也就是图个好耍的。”
我装出要离开的样子,站起来。但是,并没有放下手里的罐子。说实话,我还真怕放下去,就被别人拿到手了。
“我把底都给你说了。你是今天的第一个买主,总应该添一点讪。”
“这样子嘛,听你说得那么诚恳,我就再添10元钱嘛。反正就是图个好耍。”
“好。拿去拿去。”
我想,做这样一个尊,从拉坯、接胎、晾晒,到点蓝,上釉,烧造,没有两个工,恐怕做不出来吧?还有材料费用。以这样的价格,无论怎么算,都应该是个赔本的买卖。如果是做假的,他图个什么呢?这样一想,心里反倒塌实了。掏出60元递过去。又花25元,去配了个盒子。就这样,这个尊成为我的了。
认定它就是唐青花吗?把它放到博客里吗?恐怕会被人笑话的。
在这样矛盾心情的下度过了好几个小时,还是觉得把它放到博客里好。尽管有可能被爱好者嘲笑为“疯子、白痴”。但是,提供给人研究总比藏揣着个心病好。当初,如果有一个国内的“疯子、白痴”大胆一点,花一点钱把那对“至正”款元青花梅瓶买回去,就不会留下“至正型”元青花被国外学者以它们为标准器,认定“中国至正型元青”并花命名后,我们国内学术界还拼命否定那样的遗憾。
当然,如果当时被国内的人买下了,没有人去研究,中国元代青花瓷可能现在还被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中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更不要说以后的“宋青花”、“唐青花”之说了。
所以,我还是决定,当一回“疯子”、“白痴”。把这只尊发到网上,提供给专家研究。反正就是几十块钱的东西。说得更直白一点,就当是去坐了一会儿茶店,喝了一杯中等的好茶。
如果有谁对这只尊特别感兴趣,要上手研究也可以。我乐意提供这样的机会。
有人笑,就笑去吧!
2011年2月15日晨记于百壶斋
唐.青釉青花点彩尊
高约15厘米,最大直径约17厘米,口径约10.5厘米,底面直径9.5厘米。
http://s15/middle/5d5f9322h9e5866e0b13e&690
正面图象
http://s4/middle/5d5f9322h763c0a6910d3&690
正面另一侧图片
http://s1/middle/5d5f9322h9e5869340390&690
俯视图
http://s4/middle/5d5f9322h9e586b213753&690
底部图片
http://s1/middle/5d5f9322h9e586ccd8730&690
底部图片
http://s12/middle/5d5f9322h9e586dc2cb4b&690
细部开片纹放大和胎釉结合部图片
http://s9/middle/5d5f9322h9e586f263818&690
流釉
http://s16/middle/5d5f9322h763c0b49488f&690
开片纹路和流釉
http://s13/middle/5d5f9322h763c0b69209c&690
底部胎釉结合部和釉面气体蒸发形成的小坑图片
(以上为灯光下拍摄的照片、以下为阳光下拍摄的照片)
http://s12/middle/5d5f9322h9e80212e5b8b&690
太阳光下拍摄图片
http://s7/middle/5d5f9322h9e8022e01546&690
http://s9/middle/5d5f9322h9e80248bee98&690
青花在釉下的显示
http://s4/middle/5d5f9322h9e8027013853&690
玻璃釉开片和烧制过程中,釉面气泡蒸发后留下的小坑
http://s6/middle/5d5f9322h764004228945&690
尊内底(中心处有乳凸尖点)
http://s4/middle/5d5f9322h764004412ab3&690
http://s13/middle/5d5f9322h9e802c50b1ec&690
蓝彩在釉下的情景
http://s9/middle/5d5f9322h9e802f1df818&690
蓝彩在釉下的情景
http://s9/middle/5d5f9322h9e8033855918&690
http://s6/middle/5d5f9322h9e8035299985&690
网上的一件唐青花罐
唐青花万年罐
|
属性:
白地青花,唐朝,罐/缸,其他纹饰,其他窑系,,,,,,,
简介:
高:21.5厘米口:14厘米底:13厘米敛口卷沿,短颈丰肩古朴,小平底。底部露胎,余皆先施一层白色化装土,再点以钴蓝斑点,最后再施一层玻璃纸透明釉。釉层匀净,光亮细润,钴蓝斑点,蓝白分明。该器以达到瓷化程度,属于釉下钴蓝彩。完全具备唐青花的典型特征。附有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先生鉴定证书
|
唐青花万年罐
|
属性:
白地青花,唐朝,罐/缸,其他纹饰,其他窑系,,,,,,,
简介:
高:21.5厘米口:14厘米底:13厘米敛口卷沿,短颈丰肩古朴,小平底。底部露胎,余皆先施一层白色化装土,再点以钴蓝斑点,最后再施一层玻璃纸透明釉。釉层匀净,光亮细润,钴蓝斑点,蓝白分明。该器以达到瓷化程度,属于釉下钴蓝彩。完全具备唐青花的典型特征。附有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先生鉴定证书
|
唐青花万年罐
|
属性:
白地青花,唐朝,罐/缸,其他纹饰,其他窑系,,,,,,,
简介:
高:21.5厘米口:14厘米底:13厘米敛口卷沿,短颈丰肩古朴,小平底。底部露胎,余皆先施一层白色化装土,再点以钴蓝斑点,最后再施一层玻璃纸透明釉。釉层匀净,光亮细润,钴蓝斑点,蓝白分明。该器以达到瓷化程度,属于釉下钴蓝彩。完全具备唐青花的典型特征。附有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先生鉴定证书
|
唐青花万年罐
|
属性:
白地青花,唐朝,罐/缸,其他纹饰,其他窑系,,,,,,,
简介:
高:21.5厘米口:14厘米底:13厘米敛口卷沿,短颈丰肩古朴,小平底。底部露胎,余皆先施一层白色化装土,再点以钴蓝斑点,最后再施一层玻璃纸透明釉。釉层匀净,光亮细润,钴蓝斑点,蓝白分明。该器以达到瓷化程度,属于釉下钴蓝彩。完全具备唐青花的典型特征。附有古陶瓷专家赵青云先生鉴定证书
|
唐青花万年罐:
高21厘米,底14厘米,敛口卷沿13厘米。赵青云先生鉴定为“唐万年青花罐”。
http://pic6.997788.com/pic_search/00/16/21/00/se16210025.jpg
http://pic6.997788.com/pic_search/00/16/21/00/se16210025a.jpg
http://pic6.997788.com/pic_search/00/16/21/00/se16210025b.jpg
下面是华豫之门辩伪妙招播出的真假唐三彩釉面开片和胎釉结合处胎釉的区别.
http://s3/middle/5d5f9322hab7a42d2df32&690
http://s12/middle/5d5f9322hab7a44f0ea4b&690
http://s15/middle/5d5f9322hab7a47ebb2fe&690
http://s2/middle/5d5f9322hab7a49679871&690
http://s7/middle/5d5f9322hab7a4a6c8766&690
http://s2/middle/5d5f9322hab7a4b357341&690
http://s11/middle/5d5f9322hab7a4cc75f7a&690
揭密唐青花
|
|
作者:上海 董淑军 来源:收藏界
添加日期:09年01月08日
|
|
http://www.plxww.com/upload/news/200901/20090108094330215673.jpg
1975年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
http://www.plxww.com/upload/news/200901/20090108094344914690.jpg
1983年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
http://www.plxww.com/upload/news/200901/20090108094409261336.jpg
1990年扬州出土青花瓷片
http://www.plxww.com/upload/news/200901/20090108094305320361.jpg“黑石号”沉船打捞出的青花瓷
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扬州博物馆、扬州市佛教文化博物馆联合召开的“2008年度青花瓷鉴赏研讨会”于11月2日~3日在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召开,历时两天。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荣誉会长叶文程,副会长张浦生、袁南征,秘书长王莉英,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还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河南文物考古所、扬州市考古所、河南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古陶瓷研究学者,以及深圳收藏家潘佳桀先生等部分国内的收藏家共3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由扬州市考古所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唐青花瓷器及瓷片标本的发掘和出土情况。1975年南京博物院首次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了第一块唐青花瓷片,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再次在扬州文化宫唐代遗址挖掘出土了14片唐青花瓷片,同时就瓷片的胎土、釉色、青花发色、青花纹饰等一一做了介绍。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详细介绍了2000年至2004年四年期间,在河南巩县黄冶窑窑址挖掘出土的5~6片唐青花瓷片和2007年至2008年在巩义白河窑窑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陆明华在会上就唐青花的研究发言,阐述了自己对唐青花研究方面的见解,用大量的资料论述了唐青花瓷器存在的事实。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志刚工程师为了弄清楚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挖掘的青花瓷片和1983年在扬州文昌阁及1990年在扬州文化宫出土的青花瓷片的“身份”,做了细致的研究工作,对瓷片的胎土、釉色、青花颜料及发色做了仔细的测试。通过对近年河南巩县黄冶窑和巩义白河窑发掘的瓷片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对比,发现扬州唐代遗址考古出土的青花瓷片与河南巩县黄冶窑出土的瓷片,两者在胎的化学成分组成、青花及釉的化学组成、烧制工艺及物理性质之间的数据很接近,进一步确认了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瓷片来源于河南巩县窑口。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深圳收藏家潘佳桀先生的唐青花瓷片给予极大的关注。潘先生的这批唐青花瓷片是在河南省巩县巩义白河窑附近收集的,从外观上看大部分瓷片比扬州出土的瓷片釉色白中微黄,釉面比扬州出土的瓷片光亮一点。收集的瓷片标本和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白河窑出土的瓷片在胎、釉色、青花发色、纹饰等方向都比较接近,专家建议其用科学方法进一步做一些测试,与其他唐青花已有的数据对比,以便为其收藏的这批瓷片样本找到它的“出生证”。
唐青花研究中有一个令专家们无法解决的难题,那就是唐青花钴料的产地来源,有的认为来自对外贸易交流中亚、西亚的进口料,有的认为产自我国广西、甘肃等地。由于没有确凿的可靠资料来证明青花料产自何地,只有期待以后有新的考古资料出现来佐证了。
通过这次会议,专家们认为唐青花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中国青花瓷的起源。但从上世纪70年代在扬州唐城遗址挖掘出土的第一片青花瓷片,直到目前,还未引起太多考古界、文博界专家的注意和重视。
近30多年来,又陆续发现了很多新的考古资料。特别是印尼“黑石号”沉船打捞上来的三件唐青花完整器,和河南巩县黄冶窑窑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说明唐代中晚期已有青花瓷的存在。唐代青花瓷的出现改写了中国青花瓷的历史,使其向前推前了400多年。唐青花瓷的种种神秘面纱,正在被渐渐揭开,但还有很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唐青花瓷研究成果出现。
|
|
上一篇:古木家具真伪辨别 |
下一篇:明万历青花龙纹碗真赝对比 |
揭密唐青花
|
|
作者:上海 董淑军 来源:收藏界
添加日期:09年01月08日
|
|
http://www.plxww.com/upload/news/200901/20090108094330215673.jpg
1975年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
http://www.plxww.com/upload/news/200901/20090108094344914690.jpg
1983年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
http://www.plxww.com/upload/news/200901/20090108094409261336.jpg
1990年扬州出土青花瓷片
http://www.plxww.com/upload/news/200901/20090108094305320361.jpg“黑石号”沉船打捞出的青花瓷
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扬州博物馆、扬州市佛教文化博物馆联合召开的“2008年度青花瓷鉴赏研讨会”于11月2日~3日在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召开,历时两天。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荣誉会长叶文程,副会长张浦生、袁南征,秘书长王莉英,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还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河南文物考古所、扬州市考古所、河南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古陶瓷研究学者,以及深圳收藏家潘佳桀先生等部分国内的收藏家共3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由扬州市考古所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唐青花瓷器及瓷片标本的发掘和出土情况。1975年南京博物院首次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了第一块唐青花瓷片,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再次在扬州文化宫唐代遗址挖掘出土了14片唐青花瓷片,同时就瓷片的胎土、釉色、青花发色、青花纹饰等一一做了介绍。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详细介绍了2000年至2004年四年期间,在河南巩县黄冶窑窑址挖掘出土的5~6片唐青花瓷片和2007年至2008年在巩义白河窑窑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陆明华在会上就唐青花的研究发言,阐述了自己对唐青花研究方面的见解,用大量的资料论述了唐青花瓷器存在的事实。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志刚工程师为了弄清楚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挖掘的青花瓷片和1983年在扬州文昌阁及1990年在扬州文化宫出土的青花瓷片的“身份”,做了细致的研究工作,对瓷片的胎土、釉色、青花颜料及发色做了仔细的测试。通过对近年河南巩县黄冶窑和巩义白河窑发掘的瓷片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对比,发现扬州唐代遗址考古出土的青花瓷片与河南巩县黄冶窑出土的瓷片,两者在胎的化学成分组成、青花及釉的化学组成、烧制工艺及物理性质之间的数据很接近,进一步确认了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瓷片来源于河南巩县窑口。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深圳收藏家潘佳桀先生的唐青花瓷片给予极大的关注。潘先生的这批唐青花瓷片是在河南省巩县巩义白河窑附近收集的,从外观上看大部分瓷片比扬州出土的瓷片釉色白中微黄,釉面比扬州出土的瓷片光亮一点。收集的瓷片标本和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白河窑出土的瓷片在胎、釉色、青花发色、纹饰等方向都比较接近,专家建议其用科学方法进一步做一些测试,与其他唐青花已有的数据对比,以便为其收藏的这批瓷片样本找到它的“出生证”。
唐青花研究中有一个令专家们无法解决的难题,那就是唐青花钴料的产地来源,有的认为来自对外贸易交流中亚、西亚的进口料,有的认为产自我国广西、甘肃等地。由于没有确凿的可靠资料来证明青花料产自何地,只有期待以后有新的考古资料出现来佐证了。
通过这次会议,专家们认为唐青花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中国青花瓷的起源。但从上世纪70年代在扬州唐城遗址挖掘出土的第一片青花瓷片,直到目前,还未引起太多考古界、文博界专家的注意和重视。
近30多年来,又陆续发现了很多新的考古资料。特别是印尼“黑石号”沉船打捞上来的三件唐青花完整器,和河南巩县黄冶窑窑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说明唐代中晚期已有青花瓷的存在。唐代青花瓷的出现改写了中国青花瓷的历史,使其向前推前了400多年。唐青花瓷的种种神秘面纱,正在被渐渐揭开,但还有很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唐青花瓷研究成果出现。
|
|
上一篇:古木家具真伪辨别 |
下一篇:明万历青花龙纹碗真赝对比 |
揭密唐青花
|
|
作者:上海 董淑军 来源:收藏界
添加日期:09年01月08日
|
|
http://www.plxww.com/upload/news/200901/20090108094330215673.jpg
1975年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
http://www.plxww.com/upload/news/200901/20090108094344914690.jpg
1983年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
http://www.plxww.com/upload/news/200901/20090108094409261336.jpg
1990年扬州出土青花瓷片
http://www.plxww.com/upload/news/200901/20090108094305320361.jpg“黑石号”沉船打捞出的青花瓷
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扬州博物馆、扬州市佛教文化博物馆联合召开的“2008年度青花瓷鉴赏研讨会”于11月2日~3日在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召开,历时两天。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荣誉会长叶文程,副会长张浦生、袁南征,秘书长王莉英,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还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河南文物考古所、扬州市考古所、河南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古陶瓷研究学者,以及深圳收藏家潘佳桀先生等部分国内的收藏家共3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由扬州市考古所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唐青花瓷器及瓷片标本的发掘和出土情况。1975年南京博物院首次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了第一块唐青花瓷片,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再次在扬州文化宫唐代遗址挖掘出土了14片唐青花瓷片,同时就瓷片的胎土、釉色、青花发色、青花纹饰等一一做了介绍。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详细介绍了2000年至2004年四年期间,在河南巩县黄冶窑窑址挖掘出土的5~6片唐青花瓷片和2007年至2008年在巩义白河窑窑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陆明华在会上就唐青花的研究发言,阐述了自己对唐青花研究方面的见解,用大量的资料论述了唐青花瓷器存在的事实。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志刚工程师为了弄清楚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挖掘的青花瓷片和1983年在扬州文昌阁及1990年在扬州文化宫出土的青花瓷片的“身份”,做了细致的研究工作,对瓷片的胎土、釉色、青花颜料及发色做了仔细的测试。通过对近年河南巩县黄冶窑和巩义白河窑发掘的瓷片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对比,发现扬州唐代遗址考古出土的青花瓷片与河南巩县黄冶窑出土的瓷片,两者在胎的化学成分组成、青花及釉的化学组成、烧制工艺及物理性质之间的数据很接近,进一步确认了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瓷片来源于河南巩县窑口。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深圳收藏家潘佳桀先生的唐青花瓷片给予极大的关注。潘先生的这批唐青花瓷片是在河南省巩县巩义白河窑附近收集的,从外观上看大部分瓷片比扬州出土的瓷片釉色白中微黄,釉面比扬州出土的瓷片光亮一点。收集的瓷片标本和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白河窑出土的瓷片在胎、釉色、青花发色、纹饰等方向都比较接近,专家建议其用科学方法进一步做一些测试,与其他唐青花已有的数据对比,以便为其收藏的这批瓷片样本找到它的“出生证”。
唐青花研究中有一个令专家们无法解决的难题,那就是唐青花钴料的产地来源,有的认为来自对外贸易交流中亚、西亚的进口料,有的认为产自我国广西、甘肃等地。由于没有确凿的可靠资料来证明青花料产自何地,只有期待以后有新的考古资料出现来佐证了。
通过这次会议,专家们认为唐青花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中国青花瓷的起源。但从上世纪70年代在扬州唐城遗址挖掘出土的第一片青花瓷片,直到目前,还未引起太多考古界、文博界专家的注意和重视。
近30多年来,又陆续发现了很多新的考古资料。特别是印尼“黑石号”沉船打捞上来的三件唐青花完整器,和河南巩县黄冶窑窑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说明唐代中晚期已有青花瓷的存在。唐代青花瓷的出现改写了中国青花瓷的历史,使其向前推前了400多年。唐青花瓷的种种神秘面纱,正在被渐渐揭开,但还有很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唐青花瓷研究成果出现。
|
|
上一篇:古木家具真伪辨别 |
下一篇:明万历青花龙纹碗真赝对比 |
以下为网上复制的唐青花图片。
http://www.pochezu.com/jsp/upload/community/2008_03_02_4371.jpg
揭密唐青花
|
|
作者:上海 董淑军 来源:收藏界
添加日期:09年01月08日
|
|
1975年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
1983年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
1990年扬州出土青花瓷片
“黑石号”沉船打捞出的青花瓷
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扬州博物馆、扬州市佛教文化博物馆联合召开的“2008年度青花瓷鉴赏研讨会”于11月2日~3日在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召开,历时两天。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荣誉会长叶文程,副会长张浦生、袁南征,秘书长王莉英,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还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河南文物考古所、扬州市考古所、河南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古陶瓷研究学者,以及深圳收藏家潘佳桀先生等部分国内的收藏家共3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由扬州市考古所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唐青花瓷器及瓷片标本的发掘和出土情况。1975年南京博物院首次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了第一块唐青花瓷片,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再次在扬州文化宫唐代遗址挖掘出土了14片唐青花瓷片,同时就瓷片的胎土、釉色、青花发色、青花纹饰等一一做了介绍。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详细介绍了2000年至2004年四年期间,在河南巩县黄冶窑窑址挖掘出土的5~6片唐青花瓷片和2007年至2008年在巩义白河窑窑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陆明华在会上就唐青花的研究发言,阐述了自己对唐青花研究方面的见解,用大量的资料论述了唐青花瓷器存在的事实。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志刚工程师为了弄清楚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挖掘的青花瓷片和1983年在扬州文昌阁及1990年在扬州文化宫出土的青花瓷片的“身份”,做了细致的研究工作,对瓷片的胎土、釉色、青花颜料及发色做了仔细的测试。通过对近年河南巩县黄冶窑和巩义白河窑发掘的瓷片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对比,发现扬州唐代遗址考古出土的青花瓷片与河南巩县黄冶窑出土的瓷片,两者在胎的化学成分组成、青花及釉的化学组成、烧制工艺及物理性质之间的数据很接近,进一步确认了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瓷片来源于河南巩县窑口。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深圳收藏家潘佳桀先生的唐青花瓷片给予极大的关注。潘先生的这批唐青花瓷片是在河南省巩县巩义白河窑附近收集的,从外观上看大部分瓷片比扬州出土的瓷片釉色白中微黄,釉面比扬州出土的瓷片光亮一点。收集的瓷片标本和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白河窑出土的瓷片在胎、釉色、青花发色、纹饰等方向都比较接近,专家建议其用科学方法进一步做一些测试,与其他唐青花已有的数据对比,以便为其收藏的这批瓷片样本找到它的“出生证”。
唐青花研究中有一个令专家们无法解决的难题,那就是唐青花钴料的产地来源,有的认为来自对外贸易交流中亚、西亚的进口料,有的认为产自我国广西、甘肃等地。由于没有确凿的可靠资料来证明青花料产自何地,只有期待以后有新的考古资料出现来佐证了。
通过这次会议,专家们认为唐青花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中国青花瓷的起源。但从上世纪70年代在扬州唐城遗址挖掘出土的第一片青花瓷片,直到目前,还未引起太多考古界、文博界专家的注意和重视。
近30多年来,又陆续发现了很多新的考古资料。特别是印尼“黑石号”沉船打捞上来的三件唐青花完整器,和河南巩县黄冶窑窑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说明唐代中晚期已有青花瓷的存在。唐代青花瓷的出现改写了中国青花瓷的历史,使其向前推前了400多年。唐青花瓷的种种神秘面纱,正在被渐渐揭开,但还有很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唐青花瓷研究成果出现。
|
这是唯一由专家认定的博物馆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完整器http://pic1.soso.com/pic?fid=14717333690930440653
http://pic8.soso.com/pic?fid=14822157948126079775
http://s8/middle/5d5f9322h9e6ba3ed49a7&690
http://s10/middle/5d5f9322h9e6ba7a03069&690
http://s8/middle/5d5f9322h9e6ba90e8e47&690
http://s1/middle/5d5f9322h9e6bac048f40&690
http://s14/middle/5d5f9322h9e6badf0c5ad&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