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沐丹青绘太行——画家史卫泽印象散记

标签:
文化 |
分类: 翰墨杂谈 |
http://www.cnbjsh.com/UploadFiles/2007313144739370.jpg
我本不懂画,可我偏爱赏画,这在旁人眼里可能就有些不懂装懂的嫌疑了。可我却不管这些,只顾欣赏自己的,以自己的审美眼光或观点,去关注着一位画家和他的画。
我与卫泽早已相识多年。那时我在企业里工作,每逢策划大型文艺活动时,爱好书画和文学的我总要建议老板搞一些“书画笔会”之类的活动,一旦实施时,我总会把卫泽老师请过去,并再邀约书画界三至五名方家到场,一次场面活泼而又圆满的活动必将完成。
出生于邢台县的史卫泽早年毕业于赵庄师范美术专业,在基层从事专业美术创作和美术辅导工作达20余年,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培养了大量优秀美术人才。卫泽先生在工作之余,潜心对中国画进行学习,坚持创作,从不间断。
在我眼中,卫泽与别的画家是有别的。他没有别的画家所表现的那种架势和距离感。为人谦让和气,平易近人。我曾到过他设在县文化馆的画室,其简陋之状,令人置疑,一位画家在这里能作画吗?然而,他就是在这间陋室描绘着自己的艺术人生。不论晨昏,不论寒暑,他手中的画笔始终未曾停歇一刻。他将那间陋室戏称“十味斋”,这个名字也巧妙地与他的名字取了相同的谐音,其中充满了雅趣。
记得在一个暑夏时节。文化馆里的同事都去远方旅游避暑去了,惟独他却没去,一头扎在画室里进行国画创作。酷暑袭人,炎热难耐,再加上室内又无空调,卫泽索性脱光了上身,袒胸露背地作画,汗水伴着墨汁浸透了宣纸和画毡。墨香里夹杂着汗臭,满屋子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此正所谓“十味斋”之来历。我想这里面还夹杂着他耕耘艺术天地间的多年的酸甜苦辣,则“十味”全矣。然卫泽先生潜心国画艺术创作以来,又何尝仅“十味”足矣!
我很喜欢卫泽先生在冬季戴一顶礼帽,身着风衣,倚案挥毫,潇洒泼墨的姿态。更难忘的是横卧于他上唇的那道浓密的“一”字胡,颇具个性,艺术气质十足。他一边作画一边谈笑风生,幽默诙谐间,一幅优秀画作竟从宣纸上跳跃而出,映入眼帘,回望笔洗处,一支狼毫画笔早已洗涮干净,搁置案头了。
2005年,时近中秋,天高云淡。邢台标志性文物古建筑“清风楼”上,云集了诸多文人墨客,他们或逡巡观赏,或驻足凝视,或拈须揣摩,或唏嘘赞叹,清风楼上真是一派繁华景象。史卫泽先生画展在此隆重举行,这一文化盛事似同一股凉爽的秋风吹掠牛城上空,一幅幅画作如同一件件瑰宝镶嵌在清风楼上,与这座饱经历史沧桑的古楼相得益彰,匹配绝伦。
卫泽先生在国画创作中,一方面继承传统技法,另一方面又坚持生活化的表现手法。卫泽先生擅花鸟,精山水,兼通人物。正如邢台县委副书记杨冬蕲对他的评价,他笔下无论奇花异草还是常见花卉,无论凝视的雄鹰还是飞翔的云雀,无不活泼而灵动,孕育着勃勃生机,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深情挚爱和深深眷恋,表达了他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对美好未来的良好祝愿。
卫泽先生的山水画更是充满秀气,而又不失雄浑大气,也许是太行山赋予他的灵性,山石间迸发出一种昂扬与高耸的气势,可在山脚或山腰却又不忘点缀修竹与溪水,青翠的滋味,流水的潺潺声仿佛跃然纸外,令人心旷神怡,似乎江南的一处水乡被迁移至此。他偶作人物画,轮廓写意,妙趣横生。他的画既富有扎实的功底,又保留和借鉴了传统的精华,并融进了时代风格,传递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观他的画是一种美的感染与享受。
卫泽虽出生平原,却对西部太行情有独衷。那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以及讲不完的红色故事吸引着他拿起手中的画笔去描绘那里的风土人情。为了画好太行,他不管风吹雨打,酷暑严寒,只身骑单车,上千次深入太行的山川峡谷,峭壁旁,山溪边,陡峰顶,谷涧底,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足迹。层峦叠嶂,苍翠无比的巍巍太行,在他的画笔下更增添了几分气势;太行深处的白云人家,碾子和辘轳成了世外桃源仙境的永久遗存,让人在他的画中生出另外的想象,是留恋,是回忆,是向往,是憧憬,说不清,道不明;被秋色包围的太行更是一番丰收景象,红色是这里的唯一颜色,红叶染遍太行的沟沟坎坎,角角落落,红果果缀满了太行的每一架山梁,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觉得出来。
邢台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姚卫国先生评价史卫泽画太行是应用现实主义手法,用真实的笔墨描绘西部太行,气势恢宏,风格朴实。姚先生评价卫泽的花鸟画浓墨重彩,运笔大刀阔斧,酣畅淋漓,一泻千里,在同道中是很少见的。姚先生还指出卫泽的画在笔墨的当代性上,还需进一步寻求和探索。
太行是他心中的最爱,太行是他画笔下的最美。
他的画属于太行。
画家史卫泽先生国画作品见:
中国百家书画网之
“名家艺术馆”之“史卫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