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无趣,在办公室逗邻家小孩子玩儿。
邻家小儿子刚九岁,这学期开学,读四年级。我就逗他背诗,背的是《雪梅》。我靠在藤椅上,眯着眼听他用稚嫩的童声朗诵。背完了,我就问他知不知道作者是谁。小孩子答不出,就去翻看课本,说是卢钺。我很纳闷,因为我所知道的《雪梅》二首的作者一直是卢梅坡。而卢钺是何许人,却从未听说。于是我就拿他的新部编课本来看,果然署名就是卢钺。
我从中学时期开始背诗,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卢梅坡。大学毕业十六年了,给学生讲诗歌欣赏,翻过多个诗歌选集,这首诗的署名作者也都是卢梅坡,从未见过《雪梅》的作者为卢钺的。
于是慌慌,以为自己错了二十多年。上网搜索卢梅坡,一律提到他的两首《雪梅》。再搜卢钺,只说他是宋代人,没有名作品传世。
静思不甘,于是再查,发现有一篇考证的文章,叫做《宋末诗人卢梅坡考》,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王三毛教授。据说王教授是研究卢梅坡的专家,而王教授的考证文,也不过起于钱钟书先生的一条存疑。
钱先生在《宋诗纪事补正》中说:“本书卷六十六有卢钺,字威仲,永福人,疑梅坡其号也。”从这里看,钱先生不过是怀疑,也并没有提供什么佐证,此后钱先生也没有再继续深入考证。
而王教授站在钱先生的肩膀上,进行了资料的挖掘整合,提出了几条卢梅坡和卢钺为一人的证据。但综合来看,王教授虽然根据有关材料进行了仔细的比对,认为卢梅坡和卢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对于二者为一人的说法,仍然极为审慎,只说二人高度相似,却没有就说二人就是一人。可见,在没有准确证据的前提下,卢梅坡和卢钺是同一人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公认,不能作为学术定论来草率处理。而部编教材的各位编者如此不加说明,真不知自信从哪里来。
发表学术争端和编订普及教材,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如果认为卢钺卢梅坡是同一人,可以著书立说,广而告之。赞同者可以买,不赞同者可以不买。而中小学教材是全国普及的,所有适龄学生无论赞不赞成都要买来学习。在这样的教材上,拿有争议尚未定论的学术问题直接坐实,无疑是给了学生一种误导。
到此为止,我基本可以这么说了:温儒敏先生们,你们这种编书求新求奇求怪求不一样的不懈追求,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了。
笔者的浅陋推测,之所以如此署名,也许大概可能是编者认为许多小学语文老师不认得钺字,许多家长也不认得!一则显得编书者们学问高深,让全国老师们开开眼;二则大概温儒敏先生不会是一线编选人员,根据既往的经验,也就挂个主编的名儿罢了。下属们正好可以趁机弄玄,以显示自己非同一般的见识否?
其实也有费解的地方:即便认定卢梅坡和卢钺为同一人,为什么不用更加广为人知且容易辨认富于诗意的卢梅坡,却使用名不见经传难写难认的卢钺?
钱钟书先生不过是大胆地怀疑,王教授不过是小心地求证,而温儒敏先生及其编书人则干脆疑也不疑,直接坐实。这种毫不怀疑继承钱钟书先生衣钵的忠诚,如果钱先生泉下有知,以钱先生的谦谨,倒一定也会怀疑的吧。
温儒敏先生,这个事,请您出来说两句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