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瑜伽走向全球的传奇人物——维韦卡南达

(2016-04-08 11:22:16)
标签:

瑜伽

印度

维韦卡南达

信念

解除

分类: 瑜伽美文
1893年,有一个印度人几乎一夜成名,成为世界级的文化明星,现在一般认为,就是他引领瑜伽迈出全球的第一步——维韦卡南达(Vivekananda,又称“辨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传奇般的拜师和传道故事吧。

http://www.merryasana.com/yjadmin/editubb/UploadFile/201648111927209.jpg

1863年他生于印度加尔各答市一个颇有名望的刹帝利家庭,父亲是加尔各答高等法院的律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印度教徒,熟悉《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这是维韦卡南达小时候重要的精神营养。据说他出生前,母亲做了一个大神湿婆愿意生为她儿子的梦。家人将他取名为纳兰。
 
维韦卡南达小时候,似乎也是个神童——他痴迷于体育与阅读,为此时常缺课,但最后总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
 
在考进大学之前,纳兰对西方哲学与历史已经拥有广博的知识,并对近代科学有独到的领会与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深度冥想似乎是他自小就养成的习惯。冥想给了他内心的安宁,但是他很渴望了解神的奥秘,“奥义书”中的智慧传统对他影响很深。他感到非常有必要去认识一个已经见过神的人,于是他开始四处拜访知名宗教界人士或圣人。
 
有一次,他去找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父亲德·泰戈尔,此人素有“大仙”(Maharshi)之称。纳兰问:“先生,你看见过神吗?”这位宗教领袖无法回答,但对纳兰颇为赞赏,说:“我的孩子,你有一双瑜伽士的眼睛。”
 
可纳兰很失望,此后他在其他有名望的圣人那里也没有得到满意的解答。当时“时母”(Kali)神庙的祭司罗摩克里希纳,在加尔各答一带已是家喻户晓。然而 起初纳兰对探访此人毫无兴趣,认定那是一个没有多少学识的乡下人。但在种种机缘之下,他们还是于1881年12月见面了。
 
出乎纳兰的意料,他的永恒之问“先生,你见过神吗?”居然得到了干脆而肯定的回答。更令纳兰震惊并且迷惑的是,罗摩克里希纳把他看成是圣者的化身。罗摩克里希纳泪流满面,好像两人已经认识了很多年,说:“啊!你来得这么迟。你让我等了这么长的时间,多么不仁慈!听着那些世俗之人没有价值的谈话,我的耳朵都 快被烤焦了。哦,我是多么渴望找到一个能理解我思想的人,以卸下我心灵的重负!”他合掌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古代圣人纳拉亚那(Narayana)的化 身——诞生于地球上是为解除人类的苦难。”
一开始,纳兰自然将这些视为疯言疯语。但在随后5年的深度接触中,这个看似疯狂的祭司慢慢征服了纳兰倔强的内心。
 
他们之间更像是一场交锋,而不像师徒之间的对练:一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咄咄逼人的青年,他拥有剃刀般锋利的理性和对西方哲学、科学、逻辑学的深厚知识; 另一方是一位没有受过基本教育的婆罗门祭司,他来自孟加拉一个偏僻的农村,唯一的武器就是对圣母Kali女神的信仰。但最后,是罗摩克里希纳俘获了雄狮一 般的纳兰。前者近乎文盲,可是记忆力超群,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令人惊愕,引用时信手拈来。
 
1884年纳兰的父亲突然过世,加上家族纷争,整个家庭陷入了沉重的债务和困顿之中。这段时间,纳兰对于导师的爱和信念进一步加深。正是导师的恩宠使他直接体验到了神性,结束了他作为一个信徒的所有怀疑和动摇。

http://www.merryasana.com/yjadmin/editubb/UploadFile/201648111928209.jpg

这样的时刻终于来了
 
纳兰游历古吉拉特和马德拉斯的时候,一些朋友就曾建议他去参加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虽然他接受了这个建议,但并不确信已经逝去的导师是否 同意。结果他当晚就看到一个图景——罗摩克里希纳跨海西行,并且让他跟上去。这时导师的终身伴侣——室利·黛维恰好来信,得到了她的肯定与祝福之后,所有 的疑虑就烟消云散了。
 
此时,他的计划变得清晰生动起来。他将去美国,传播吠檀多哲学与瑜伽实践,然后返回印度,建立一个服务于穷人和受压迫群体的僧侣团体。
 
纳兰让当时西方人的宗教团体“神智学社”推荐他为会议代表,但是遭到拒绝。他并不沮丧,最后在拉贾斯坦一位大君的帮助下,他于1893年5月31日从孟买 起航前往美国。途经香港、广东和横滨,7月30日抵达芝加哥。因会期推迟,他又流浪于波士顿等地,后来在很多热心人士——如哈佛大学教授赖特 (Wright)——帮助下,终于作为印度教正式代表参加了宗教议会大会。
 
在大会之前,纳兰确定了“维韦卡南达”这个名字。宗教议会于9月11日至27日在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大礼堂召开,维韦卡南达的首次发言就大获成功,观众们的掌声持续了两分钟。那是一个简短的讲话,其中宣扬的普世精神,与会议的思想基调完美一致,非常振奋人心。
 
于是,一个托钵化缘的普通僧人,转瞬间成了一个光芒万丈的存在。此后维韦卡南达频繁地奔走各地,发表演讲和谈话,并于1895年暑期在纽约附近的千岛收了 12位门徒。在这个岛上的谈话,成了他最富于魅力的作品之一——《千岛语录》,那些门徒后来成了在西方传播印度文化的重要力量。
 
维韦卡南达也在著名的学府——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同美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交流观点。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众多美国人、英国人开始理解与欣赏印度 教,历来因西方传教士的歪曲而造成的误解逐渐被消除。他在海外的意外成功,也使得某些基督教狂热分子和印度教的某些支派颇为妒忌,他们曾试图迫害甚至刺杀他。
 
从1895年9月至1896年4月这段时间,维韦卡南达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讲演,游历了英美与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
 
“他们就像是巨轮”
 
返回祖国之前,维韦卡南达把师门两位兄弟萨拉达南达、阿贝达南达请出去,担负自己在美英两地的文化传播重任,而他则经锡兰返回印度。1897年1月15日 到达科伦坡,在那里他作为印度的民族英雄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他又回到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其著名的演讲集《从科伦坡到亚尔莫拉》就在此时产生。然后,维 韦卡南达进入生命中另一个繁忙的阶段。他在美国的演讲,目标是通过对吠檀多的宣扬,消除听众的误解;而在自己的国家,主要目标是通过消除迷信,来唤醒印度 人的自信与力量,尤其是对自己的文化与宗教的自信。

http://www.merryasana.com/yjadmin/editubb/UploadFile/201648111928613.jpg

1897年5月1日,他将罗摩克里希纳的所有门徒聚集起来,建立了“罗摩克里希纳传道会”。后来,他在恒河的西岸买了一块空地,在那里又建起了配有圣坛的 寺庙。1898年12月9日,他在此处安置了导师的遗骸。他总共建立了5座修道院,包括位于喜马拉雅山的Mayavati。此后,维韦卡南达就将注意力转 移到训练年轻信徒方面。
 
他有几次朝拜各处的圣地,还去英美了解自己工作的进展,参加了1899年在巴黎召开的宗教会议,于1900年12月返回加尔各答。因他极为敬重佛陀,最后一次的朝觐是去菩提伽耶(佛教诞生的地方),当时是1902年1月,一位日本人冈仓天心陪同。
 
罗摩克里希纳在世的时候,对于维韦卡南达还曾预示了两件事:一是他活不到40岁,当他认识到自己是谁的时候,就会自愿抛弃自己的肉身;二是他将会成为人类的导师。1902年他去世前的一些日子里,曾向一个师兄弟吐露说,他现在已经知道自己是谁了。
在他离开前的最后3天,他指示众人在哪里火化自己的身体。他仔细查看过年历,安排好了日期。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02年7月4日),他起床很早,关闭了所有的门窗,于圣坛所在的房间做了一次不寻常的、持续时间很长的冥想,然后对门徒讲了3个 小时的梵文语法。到了晚间,他散步很久,回圣坛参加晚祷,然后又像耶稣服侍门徒一样地服侍了众人,最后回转到房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冥想后,他躺在床上, 伸展自己的身体,晚上9点就安静地停止了呼吸。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眼睛是充血的,一些血丝从鼻孔和嘴巴里渗出,在瑜伽修行里,这表明其生命是通过顶门(brahmarandhra)出去的,也就是瑜伽士毕生追求的至高境界。
 
他走完了39岁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他临终时曾说:“我为我的降生而高兴,为我遭遇的苦难而高兴,为我犯下的大错而高兴,为我归于平静而高兴。”
 
维韦卡南达第二次访美时,做了一个名为《人类世界的伟大导师》的讲演,其中说:“当一个国家衰落时,每种事物似乎都瓦解了,然后这个国家重新获得力量再度 兴起,一个巨大的波浪,或者有时一批波浪互相激荡着而来。在其浪潮的巅峰,常常出现一个光芒四射的灵魂,一位福音的传播者!”这段话原是出于对历史的观 察,却也正好对应了印度近代的那段历史。
 
罗摩克里希纳的另一个预言,也准确地生效了:“他们就像是巨轮,不仅自己穿越过海洋,还载着众多乘客,渡往彼岸。”(本文摘自瑜伽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