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局部理解整体,一法通则万法通——《第五项修炼·心灵篇》第三章读书笔记
(2012-01-21 15:00:21)
标签:
杂谈 |
在局部理解整体,一法通则万法通
——《第五项修炼·心灵篇》第三章读书笔记
重视贡献,需要能够看到整体,也即是“更大的系统”。这却有许多困难,或是关于整体的信息不足,或是人类认知能力存在缺陷。人类进化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习惯,这种“定式”有利于我们缩短认知过程,如同围棋定式有利于提高棋手计算的速度一般。定式有其适用之范围与情境,超出了就会失效。
人们认知定式之一,就是聚焦于具体的细节的事物,这就会导致看到整体的困难。知识工作者需要看到系统,那么,怎么做呢?组织固然要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机会,以让员工更容易具备管理者意识和视角。知识工作者自己能做些什么呢?
《第五项修炼·心灵篇》中 “从整体观察”一章,提出了一个方法叫:“在局部中理解整体”。作者之一的奥托先生请教的物理学家亨利·伯陶夫特用歌德研究植物的方法阐释了这个概念:
“这(从局部理解整体)需要时间。你必须安静下来。你要观察,要用想象力来注意每个细节,比如一片叶子。歌德把这叫做‘精确的感官想象力’(exact sensorial imagination)。你观察一片叶子的时候,要在心里尽量准确地建立起这篇叶子的形状。你在心里巡视它的整体形状,注意每一个真实的细节,直到叶子变成你心中的图像。你就这样观察第一片叶子,然后另一片,就这样一片一片地观察下去。然后,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运动,这时候你看到的不是那片单一的叶子,而是动态的运行整体”,即创造出那片叶子的那个植物生命场。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颇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中国文化的认识论颇想通之处,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格尽一物而尽通天下之理,是“在局部中理解整体”的更大范围运用。不过,我首先想起的一个牛人——王阳明。少年之时,为了研究朱子理学,好学深思且血诚力行的他想明白“致知在格物”的真义,便曾对着竹子,用心去格,一心不乱,专心致志,结果不仅没有“致知”,反而导致心胸病大发。后来,王阳明才一转方向,渐渐发现,格的不是外在的物质,而是心中欲念,进而创建了心学。我曾经怀疑王阳明的方向是不是对,他未曾把朱熹大的书读清楚就冒冒失失的去实践了。
朱子在《补大学格物传》中是这样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所以,朱子的认识论分成两段,第一阶段就是“即物穷理”,把事物加以尽量的进行研究;第二阶段是“豁然贯通”,大彻大悟一般,一切皆了然。
将歌德与朱熹的方法两厢印证,就会发现 “在局部中理解整体”的共同方法。第一步,集中注意力,提高专注力,即是《大学》“七证”功夫的“知、止、定、静”;第二步,放下情绪与比较,进入到无偏无倚的观察中,仅是观察,自有所得,即是“七证”功夫的“安、虑、得”。
在组织中,如何运用?书中举了埃德加·沙因(Edgar Schein)运用此法的例子。沙因说:“要理解一个组织的文化,只需要去参加他们的办公会”。
在会上,观察“谁在讲话,谁不讲话?谁的话有人听,谁的话没人听?哪些问题得到正面讨论,哪些被忽略,或只是旁敲侧击或暗示性评语?这些都给组织的实际运作情况提供了有力的线索。而如果我们能注意到我们的反应,就会使这些线索更加‘真实’”。
关于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德鲁克也讲了5项基本的能力:时间管理、重视贡献、用人之长、要事优先和有效决策。相对于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复杂性而言,这5项能力就显得太单薄了,只是成为卓有成效管理者这个整体的局部罢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每一个基本能力修炼,一项一项的练下去,最终是可以达成卓有成效这一目的的。毕竟,原则在实际情景发挥时,有很多隐性知识无法用语言说明,但是,实践者却可以游刃有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