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是学院的头等大事,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会追究各级责任。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前学校与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思路是通过检查促整改,发现问题抓实验室安全责任人,这种做法在有实验员管理的实验室效果明显,但是对于科研实验室,效果却参差不齐。最终的结果是各级检查来了应付检查,整改通知到了,应付整改,有一做一,有二做二,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老师们都说重视实验室安全,但是一旦学校或学院不去检查了,以前的老问题又会死灰复燃。学校与学院不可能时刻去检查,从成本运行上来说行不通,再说检查的人员也是兼职的,也有其他工作要做。这样看来,通过检查来促进实验室安全,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那么有什么措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呢?
问题分两方面,一是能够明显看得到的问题,能看到的都是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比如实验条件不足,学校、学院或实验室负责人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补充安全设施,建立公共实验室,来改善实验条件;再比如整改不力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检查人员的人数与检查频次(比如我们学院已经调动了全体实验中心成员参与安全检查,并且每月固定检查一次),引入第三方督查(学校聘任督查组的方式),建立约谈机制,并设计出关乎核心利益的奖惩办法,来推动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
二是不能看到的问题,或者说不大容易发现的安全问题,这该怎么解决,这是难点。仅仅靠检查,靠从上往下层层下压的方式是行不通的;也不是仅仅靠投入资金能够解决的。对此,个人认为学院应当重视并动员最广泛的在一线科研工作的学生力量,让这股力量也参与到实验室安全工作来,最终把实验室安全当成每个科研工作者每天呼吸到的空气,时时刻刻都离开不了。如何实现呢?可以简单分为三步:首先是让学生拥有参与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资格,如何实现?靠教育培训,靠安全考核,靠实操技能资格认定,建立三级培训机制(也可缩减为二级),第一级校级通识类安全培训,第二级是院级专业类安全培训,培训老师可以是学校安全专家,也可以是校外知名企业的安全专家;第三级是导师开展针对实验项目的安全培训,科研项目所涉及到的危险只有导师是最了解也是最清楚的。培训之后还有通过安全考试,有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加一项技能操作考核,都通过了即可获得准入实验室资格,也才拥有相应安全管理资格。这项工作咱们学院在做,只是要继续推进,把实验项目的安全培训也做起来,让导师真正参与到安全培训之中。
其次是让学生知道具体是如何参与到实验室安全工作上来。学院会下发各个危险类别的实验室安全检查条目,根据该条目,各个实验室要筛选并制定出符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的实验室安全自查条目。实验室或者课题组要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是老师,他作为组长,学生是组员,将自查工作分配到每个组员,实现“分条目、分责任、区块化、时段化”管理,每天实验室工作结束后,工作小组成员要向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汇报这一天的安全自查工作情况。所有的自查工作必须建立文档,存放在每个实验室的安全档案盒之中,各个实验室的安全档案设立专门学生负责。今后的实验室安全自查自纠工作转变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学校与学院的检查只起到辅助与促进作用。学院设立实验室安全咨询与投诉中心,关于实验室的安全的专业性问题可以向该中心求助,也可将发现的问题向该中心举报。
最后,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问题,好比设备要一直正常运转,就要经常加油一样。对于老师,我们知道实验室安全工作要与项目申报、职称评定、实验室申请、招生指标等挂钩。而对于学生呢,主要是与学生的奖学金、奖金、毕业相挂钩,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实验室,负有责任的学生或者平时自查工作不到位累计三次的学生,就没有评奖学金的资格,情节严重的,不能正常毕业。另外,可以通过学院团委组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实验室安全工作热情,比如,研分会设立实验室安全部,每月开展一次实验室安全评比活动,选出各个楼的最佳实验室,进行全院表彰,既给荣誉也给奖金。还有就是开展实验室安全改造的经验分享会,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等等,对于这类优秀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加分。
简而言之,实验室安全工作必须要动员最广泛的在一线科研工作的学生力量,让真正在一线干活的实验人员都参与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来,“做中学,学中做”,让实验室安全文化融入到实验全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