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种认知偏差

(2017-08-11 05:19:18)
标签:

杂谈

壹心理创作者丨靳小凡

7种让人越来越蠢的认知偏差

1.自利归因偏差(self-serving bias)

自利归因偏差指的是:成功时,觉得多半是自己的功劳;失败时,甩锅给别人或外界环境。

甩锅给别人,比如情侣闹矛盾,我们都倾向于认为,是对方没事找事,挑起了争吵……

甩锅给外界环境,比如小明考数学,考得好他可能觉得因为自己聪明;考得不好,可能就觉得题目太难、改卷太严

有多少人不思改进,一失败就甩锅给外界,自己身上那根刺却总不肯拔!

2.行动者-观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effect)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指的是: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指责别人的人品,而忽视情境的影响。

说出去的话不经过脑子,只会喷人,从不思考观点本身的价值,不查证消息的来源。

3.错误定价(misvaluation hypothesis)

你对一件事的定价,就是你认为,这件事带给你的价值。

之所以会有错误定价偏差,是因为很多人,只定价了一件事的短期价值。比如,有家公司,以很高的工资挖你过去,你愿不愿意呢?很多人经不住诱惑。

却没有思考,长期来看:这个岗位的成长空间是否足够呢?这家公司是否有前景呢?这个行业是否景气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读书学习,短期看不到价值,他们便放弃治疗;游戏,短期获得了快感,就拼了命地玩。

到头来,游戏是王者了,生活却成了败者。

4.过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 theory)

如果你正确定价了读书,明白读书的重要了……还可能陷入另一种偏差。

比如「今年我一定要读100本书!」,或者朋友圈集赞「你们给我点几个赞,今年我就要读几本书!」。

心理学家把人的这种迷之自信,叫做过度自信偏差。

不是说自信不好,而是他们太自信了,以至于觉得读书这事,没必要做详细的计划……

这些人过度自信到幼稚的地步,以为喊喊口号、打打鸡血就能成事。如果真的那么容易的话,至于年年计划都泡汤吗?

5.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

我上高中那会,共享车还没出世,有时早上起迟了,准备打的却苦苦等不到,反倒是公交车过去好几辆,我却还是想打的,心想:“我都等了这么久的的士,得继续等下去,要不然先前花的时间不白费了?”

我的做法其实是很蠢的,这是典型的沉没成本效应。

等的士花的时间,就是我不可挽回的成本,却影响了我的决策,宁愿继续等下去也不愿坐公交……

谈恋爱时也一样,对方毅然决然提分手,你心想:“都谈一年了,付出了那么多,怎能轻易结束?”

可……Ta已经不爱你了,挽留不成,却还是要死缠烂打。

过去的牺牲和付出,就让它过去吧,如果不能把过去的痛苦和牺牲留在身后,那和身居牢狱有什么区别?

6.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

男同志可能碰到过这样的人,和他们看球赛,你比赛前各种预测,他们却一言不发,一等比赛结束,就开始分析:“哈哈,我早就知道A队会赢,是因为……”

这种看似聪明的分析,心理学家称作后视偏差,意思是说,他们事后的那些分析,很可能是瞎扯淡。

原因在于,事后的分析比事前的预测容易太多了。

7.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报道:

从月薪3000逆袭估值30亿估值企业CEO,他有什么秘诀?

新媒体时代,这类标题屡见不鲜了吧?

打开文章,通常先讲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然后总结出123条道理,告诉读者这就是秘诀……

他的经验总结有价值吗?当然有,参考价值肯定是有的。

但把这些道理奉若人生真理,可就太蠢。

心理学家称之为幸存者偏差,千千万万个月薪3000的人里,只有他是「幸存者」,上了媒体报道,其他99.9%的人都「死了」。

大部分人只看到成功人士讲的大道理,却没看到背后的方法论、资源、家境、人脉甚至运气成分。

有些人啊,成功人士放个屁,你都把它当宝贝。

- - - - - - - - - -

敲重点

有这么多让人犯蠢的认知偏差,该如何避免呢?

心理学家总结出了答案,远离认知偏差,有这3个步骤:

1.改变你的元认知

认识到认知偏差的存在本身,就能削弱它的影响。

这个过程,其实调用你的元认知能力,即对思考过程的反思:

只有意识到思考过程中偏差的存在,才能去改变它,元认知为思考过程按下了停止键。

学习人类的认知偏差,推荐你阅读基思·斯坦诺维奇的《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2.没错,你应该对号入座

认识到还不够,现实里的认知偏差往往很隐蔽,所以一定要联系你的现实经历。

比如:过去我犯过哪些偏差?将来,碰到同样的情况,才会想起来去避免。

3.慢下来,慢下来,慢下来

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标题:

几节课颠覆你的认知,几天教你把月薪提高十倍,几条秘诀教你成为高手……

无数的课程、文章,都号称能颠覆你的三观。

于是你心动了,点了购买,去感受「迅速」颠覆三观的感觉。

可人的三观就像积木,颠覆来颠覆去,最终散架。

这个时代太「快」了。

它鼓动你迅速成功、鼓动你迅速购买、鼓动你迅速思考......

商家才能利用人性、利用心理陷阱、利用认知偏差,操纵你的钱包。

所以我建议你:在做任何决定前,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慢下来,慢下来,慢下来。

快,是时代病。

慢,是良药。

- The End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见郭老师
后一篇:步步为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