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了,教育越来越是个大问题啦。萱萱现在精明的可以,别看才2岁什么都瞒不了她。而且现在是越来越爱哭啦,动不动就用哭来威胁我这个做娘的。最后只好我妥协,弄得萱爸总说我虐待萱萱,让孩子哭的话,就管住她,如果最后还是妥协,答应,就不应该让孩子哭,“你总是虐待我闺女,我可怜的闺女吃不上喝不上的,哼,下次你不在我给萱萱买一箱,吃到不想吃为止”这是萱爸的原话。可这真是为萱萱好么?
一、喝
都怪我,无意中让萱萱喝了一次娃哈哈,必竟萱萱很小,不愿意让她更多的摄入防腐剂和人工添加成分,所以就不准萱萱喝。可是小人现在骗不了啦,死萱爸还总往家里买,我只好看见就藏。结果萱萱,就会放声大哭,告诉我“娃哈哈有点好喝儿,好喝儿”。一看到萱萱哭的这么伤心,我就心疼,只好给小人喝。
二、抱
为什么越大越爱抱啦呢,总是“妈妈抱,抱抱吧”,出去玩时没走几步,就让抱着,你要是不抱她,小人就会连蹦带跳的,最后急了干脆坐在地上。前日在家时,居然也总让抱抱,我发怒啦,发脾气的告诉她,不能抱。萱萱又连蹦带跳的,加上看到我发脾气又害怕了,哭的那个惨啊。这次我下定决心要管管她,可是我妈一句话,又让我心软。“在家时,孩子很少让抱的,是不是哪不舒服啊”。我那时汗都吓出来啦,心里马上责备自己,如果萱萱真是不舒服才让抱,我不仅不安慰宝贝,还怒斥她,我真是太残忍啦。这次管教计划肯定又失败啦。
三、吃
进入夏季以来,萱萱很少吃饭啦,总是吃些零食。开始我以为是天气热,孩子不愿意吃。 想到自己也经常会有这种不想吃饭的时候,也就放纵萱萱啦。可是一连近2个月总这样,我就不得不管管她啦。又到中午吃饭时,小人说:“不吃饭,吃鱼(好多鱼)。”我尽量压抑自己的怒火,只是瞪着眼睛的望着她。萱萱可到精明,马上咧着嘴说:“妈妈瞪眼,不让吃。”随后就大哭。长辈惯着她,自然就给她拿来啦,她可好,低着头,委屈着“不要,妈妈瞪眼,不让吃”,一会又安慰自己“吃吧”。道理和她讲了一大堆,可是萱萱还是不吃饭。
四、手
已经近2个月多,萱萱总是爱吃手,随时随地的吃,有时也把玩的东西放在嘴里啃。因为在出大牙,所以开始时,并没有过多的重视这个问题,谁知现在可好,像是形成了习惯。不管还好,要是越告诉她不能吃,萱萱吃的越厉害,无论如何给她讲道理,根本无济于事,萱萱才不会听呢。
这些都是成长发育过程中必经,现在越来越发觉,对于一个2岁孩子来说,教育是个很麻烦的事情。打骂固然不是一个好方法,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是,对于讲道理,也好像无济于事。有时常常在想这个问题,现在该用什么方法来教育和引导孩子。我一直坚信说明教育、正确引导,可是看萱萱越来脾气越大,越来越会哭声威胁我,我开始怀疑这种方法的正确性。静下来想,我这种想法又太极端啦,我只在萱萱不听话,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与我对抗时,我怀疑说明教育的正确性。那么萱萱可爱,懂事,逗我开心时呢,这个时候我从不怀疑说明教育的正确性啦。
一、睡觉
萱妈每天中午必须要午睡,这个时候萱萱从不大声说话,也不玩声响过大的玩具。还会对长辈说“妈妈辛苦,妈妈睡觉,宝不闹”。
二、还是睡觉
萱萱有很好的作息规律,到晚上9点,会主动告诉我“该睡觉啦”。有时我就逗她,专挑她喜欢的事情让她来玩,可小人才不上当呢,“走,宝贝和妈妈荡秋千去吧”,“不去呢,该睡觉啦”,“去吧”,“不去,不去呢,睡觉啦”。其实萱萱有一段,也是不爱睡觉的,我买了几本关于睡觉的书“小老虎睡觉啦”“小老虎洗澡啦”“我和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不仅讲故事,还告诉她到时间就要睡觉,给她讲小老虎、小熊睡觉的故事。萱萱到是很懂事,到时间主动就上床睡觉。有时自己闭上眼睛,都不用我哄着。
三、尿尿
萱萱现在已经不在尿裤子啦,我也尽量少把她,告诉她要尿尿告诉妈妈,也给她讲一堆道理。萱萱很乖巧,无论是白天夜里,都会主动告诉我,“妈妈,尿尿”这也不能不归功于说服教育。
四、礼貌
在家时,我经常给萱萱讲,要主动和人打招呼,阿姨和叔叔问话,要回答。这才是有礼貌的孩子,叔叔、阿姨才会更喜欢你。大家主动和你说话,是因为喜欢你,如果你不理大家,以后就没人喜欢你啦。萱萱出门都会和人打招呼,长辈们的问话,也会主动的回答的很好。也会很友善的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不从抢小朋友的东西。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更多的看到孩子可爱懂事的一面,坚定正确教育的信心。不要孩子有点闹时,就失去说明教育的信心。孩子在不听话、哭闹时,更应该坚定说服教育的决心。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观点、意见,允许孩子发脾气、哭闹,这样会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试问,哪个孩子只知道听话、逗妈妈开心呢。2岁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事物的萌芽,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要让孩子更多的感受到爱,父母的爱、长辈的爱、伙伴的爱、陌生人的爱,让她感受到一个美好的世界。让她在得到爱的同时,赋有更多的爱心,来爱周围的一切,用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生活。不要认为2岁孩子还小,现在不听话,打打骂骂就管用,说服教育长大啦在进行也来的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试想下,观点、性格、处事风格已经形成了,还好改么?应该在还没有形成时,在萌芽前就开始进行,对孩子、对家长都受益一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