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氏始祖考辩(1)

(2019-02-01 08:55:46)
标签:

杨氏始祖

评论

考证

杨氏文化

杨氏春秋

分类: 杨氏论坛

               杨氏始祖考辩(1)

    我已马齿徒增八秩,本应清静无为,安度暮年。无奈族中兄弟却以我耳虽欠聪而目尚明,体虽稍弱而脑尚灵,既无职务缠身,又无糊口之忧为由,硬委以义务重修族谱之责。为此,须搜集有关史籍与异地杨氏族谱,以及有关杨氏族史之专著以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查清先祖世系,继承与发扬先祖优良传统。其中两部近年新出之专著最令人瞩目:一是贵州杨维森编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7月出版的《弘农杨氏族史》(以下简称《族史》);一是湖南杨布生等编著,19946月,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华姓氏通书•杨姓》(以下简称《通书》)

       常言云:有高山才显平地,有比较始见高低。两书对比,良莠、优劣、真伪、正误,昭然可判别。

       我与维森、布生兄等,天各一方,素昧平生,从未谋面。既无亲疏之偏爱,亦无利欲薰心为瓜葛,对两书之是与非,有必要陈述旁观者之浅见,以与作者和全国各地宗亲商榷并期有以赐教。

       概而言之,《族史》一书如作者在卷首之“前言”所说:本书从蒐集史料,研究考证,执笔撰写,历时八年有余。几易其稿,方始成篇。”作者博览群书经史,“历代正史、野史、地方志、姓氏专著、历代名人文集中有关杨氏文字(传记、行状、墓志铭、碑文、谱序)等。”可谓史料丰富可靠,考证、辨析、论述严谨精详,雄辩地纠正了杨氏族谱中之重大讹误,澄清了许多混乱之说。是我国单一姓氏族史首创之佳作,填补了我国家族史之空白,可谓难得之族史学术专著。

       湖南国家级史学家何光岳先生,对此书和其作者,给予很高而恰当之评价云:“《弘农杨氏族史》洋洋近50万字,可谓精详之至矣!”作者“以夜郎一隅之僻,而博采诸杨,贯连系统,实为杨氏增辉,功德无量……较其他二部《杨姓》之书,有过之而无不及矣”。

       此书初版,印刷审校工作欠佳,错字与纪年互注差错不少,但属小疵,瑕不掩瑜。初版至今六年,编著者已作订正、补充,由十三个篇目增至二十七个篇目,155万余字,20001月由香港闽南人出版有限公司再版,并再次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如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中华书局总编傅璇琮先生称《弘农杨氏族史》一书为“通贯古今之巨著”。“不仅于杨氏一族,且对华夏历史文化研究亦甚有贡献。”中国谱牒学研究会长、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张海瀛先生称:“该书体例新颖、世系清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杨氏家族史,是目前罕见的高水平的家族史的代表作。”

       《通书》虽有部分资料与论述可取,但整体观之,实为一本大杂烩,其内容多为汇集各地杨氏族谱为主要论述根据,未作慎重考证、辨析,“仓促”出书(见作者“后记”语),安能不讹误矛盾百出?或谓各地族谱既有记载,就是根据,录之亦不为错。须知各地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文化条件下编修之族谱,不论其四修五修、多次重修,均有不同程度之讹误:有因世系断代不可考而伪造世系者,有把自己本支世系攀挂上旁支显贵者……等等。如不认真考证,人云亦云,焉能不发生谬误与自相矛盾,进而以讹传讹,造成混乱,贻误后人?

       我曾不揣浅薄,冒昧致书《通书》之主要编著者杨布生兄,列举许多我认为讹误矛盾之处,如我之见不谬,希能更正,如我之见不对,亦望赐教。

       19971113日,布生兄复函称:“我们本来不是研究历史的,更不是研究姓氏文化的。是因某种原因,把我们卷进去了。但一卷进去就使我们喘不过气来了。每天都收到宗亲们的来信,向我们寻根溯源,问这问那。也有象你老一样提出质疑的(不单是质疑,已明确指出谬误与矛盾-士威注),怎么办呢?我们正准备另写一部杨姓方面的书,一是弥补《通书》之过失;二是进一步发扬我杨姓的优良传统。书名暂定《杨氏源流》。……但工作越深入,越往后走,疑团越多,越不好着笔”等。

       我满以为布生兄等虚怀若谷,从谏如流,更正谬误,“弥补通书之过失”,窃以为喜。不料未过一月,127日,布生兄来信附一纸征集资料打印件称:“《中华姓氏通书•杨姓》一书……畅销一时,现在准备重印。……我们决定再写一部百万字杨姓源流方面的书,……作为通书的续编……”云云。实在令我十分惊讶,于是致书杨布生兄质询:我指出《通书》许多谬误与矛盾难道均为无的放矢吗?布生兄等所谓“弥补通书之过失”不包括我所列出之谬误与矛盾吗?否则为何仍准备重印发行而一字不提更正?是不是市场效益压倒一切?但至今未接到布生兄等复信,未知何故。

       此外,布生兄等另写之《杨氏源流》既然是《通书》之续编,是否仍坚持《通书》之谬误呢?是否仍如《通书》那样征集各地提供之族谱,不作考证、辨析而“仓促”出书呢?窃以为忧!

    我的担忧不幸而言中,布生兄并并未写出什么“一部百万字杨姓源流方面的书”。而是对《通书》作些编排上的变更,为空出篇幅,把《通书》中的一些文字删掉(所删者有些内容恰恰是重要史料,如华阴出土的墓志铭、杨氏先秦著名人物杨肸的介绍等,无异于去金取沙),以便加些插图,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将书名《中华姓氏通书•杨姓》,以一字之差变为《中华姓氏通史•杨姓》,200012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印数10000册,其纸张、印刷比《通书》更胜一等,看来也会畅销一时,获利不少。但布生兄所“弥补”之“过失”在哪里呢?治史(名为《中华姓氏通史》啊)的严肃认真,为学的基本道德原则哪里去了?这和假冒伪劣商品有什么两样?所以我不得不言,将《评中华姓氏通书•杨姓》一文再加修改、打印,因《通书•杨姓》与《通史•杨姓》内容仅有删削与未删削之区别,所以,我将原《评中华姓氏通书杨姓》用括号附言的形式,加以说明,也算是兼评《通史杨姓》吧。希望杨氏宗亲贤达及关注姓氏文化的专家学者,再次关注、明辨是非,并期有以教我。


 (一)杨氏肇姓始祖究竟是谁

       谁是我们杨氏肇姓始祖?是杨氏族史、族谱长期悬而未决之重大问题,长期未能统一,实为我杨氏之耻。《通书》罗列各地杨氏族谱之记载,有以杨杼为始祖者,有以晋武公次子伯侨为始祖者,有以周宣王少子尚父为始祖者,有以杨肸与食我为始祖者,更有以定悼之子伯侨为始祖者等。《通书》既不明确肯定是谁,也不明确否定谁,而是含含糊其词地说:若以某某为始祖叙其世系。但全书是偏于认同杨杼之说,以杨杼世系为主线论述与列世系的。

       关于杨氏受姓始祖,《族史》一书作者,在该书第一篇《受姓探源》中已详引史料加以辨析,证据充分,考证精当,否定各说,而确认晋武公子伯侨为弘农杨氏受姓始祖。受姓始祖,代代相传,只有一位,不会有多位(改姓、冒姓、赐姓除外)。因直系上祖,只有单线,其理甚明,请参看《族史》,勿需赘述。我这里仅就《通书》中的“杨抒”,再略作论述。

       我们这一支之旧谱与祠堂之灵位,也是以杨杼为始祖者,也是以继业为杨业公者。我详阅《族史》一书,据其论述,查阅有关史籍之后,认为《族史》否定杨杼之说,论据充分,有说服力。我没有查到任何史籍记有杨杼(或姫杼)其人其事。杨杼以下至22代之定悼及定悼之子伯侨,亦找不到任何历史记载。这段世系只见于南方几省部分杨氏族谱中。据悉,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中心所存45部《杨氏族谱》,没有一部提及杨杼。杨杼之说始作俑者,为始修于南宋淳佑年间之广东梅州谱,并影响至南方各省及海外。《通书》除引述这些族谱之外,亦无任何史料为据。

《族史》一书第一篇第七节《广东梅州谱“杨杼”质疑》,否定杨杼之说,摘其要如下:

(1)杨章以上至杨杼,配氏、生子、官职、谥号均有记载。三千多年前有如此详细之记载,难以令人置信。

(2)杨杼之名,翻遍先秦典籍:《诗经》、《书经周书》、《左传》、《国语》,及汉代司马迁之《史记》以至《竹书记年》,均无记载。杨杼以下二十二世,梅州谱记有许多人入仕为达官显宦,但但翻遍先秦典籍及《史记》,其人其事,均找不到丝毫踪影。

(3)从汉唐至明清之历代杨氏,和非杨氏众多著名博学之士如杨雄、蔡邕、杨炯、杨炎、杨大雅、张说、陈子昂、常衮、欧阳修、杨万里、杨奂、元好问、宋濂、杨士奇、杨涟等所写许多有关杨氏之文字(墓志铭、谱序、传记等),都没有一个人提到杨杼及其下至定悼、伯侨之世系。

(4)杨杼之说,翻翻遍历代姓氏专著,如《潜夫论姓氏志》、《姓纂》、《通志》、《路史》、《古今姓氏书证》、《姓氏急就篇》、《万姓统谱》、《奇姓通》,及清人陈廷炜蓍《姓氏考略》、熊峻运著《增补族谱箋释》等,亦找不到丝毫踪影。

(5)梅州谱始修者杨文富于宋淳佑八年(公元1248年),所写之谱序,明杨宗信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距杨文富之谱序169年)所写谱序,对肇姓始祖亦不提一字。可见,因史无记载,他们态度谨慎,不敢妄言。

(6)杨杼之说,翻寻《四库全书》,亦无出处。

(7)梅州谱提到伯桥、杨肸、六卿一段文字,年代错乱,史实不实。杨章以下世系亦有错乱错接。

 除了以上《族史》所列否定杨杼之论据以外,我再补充以下几项意见与资料,也是否定杨杼之有力论据。

(1)《通书》33页、《通史》43页综合广东梅州谱、湖南城步谱、卯田谱与杨大刚编修之《杨氏族谱》,说“一世杨杼(姬杼)……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公元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公元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时”。杨杼以下各代及配偶之生卒年月日时甲子、生子、官衔、谥号、墓葬之地点地形山向,亦有详细之记载。《通书》编著者认为“为诸谱谍所罕见”。“很有价值,很有权威。”(《通史》中这些话已删去),却不疑真假,实在遗撼!

 这些族谱之编修者,自以为记得如此详细确凿,别人还不信以为真吗?确实,毫无历史知识或麻痹大意者,会信其为真。《通书》之编著者不但信其为真,而且认为“很有价值,很有权威”,看来或属于马虎大意吧。其实却弄巧成拙,恰好成为弄虚作假之铁证。何以见得?请看下面剖析评说。

 首先,请看看中国古代史之权威巨著《史记周本纪》,及三代世表可知:中国历史有系统连贯之甲子纪年,始于周宣王未亲政时之共和元年庚申(公元前841年)。宣王之前,所谓杨杼出生之年,《史记》根本未有明确系统连贯之甲子纪年与王朝纪年。司马迁只能记某王崩,某王立而已。或曰《史记》无记载,其他古籍可有记载。请看司马迁在《史记•年表第一》前头之“引言”:

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牒》、《终始五德之传》,古文成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牒》、《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可见,周宣王共和元年以前,黄帝以来,《尚书》虽曾有年数记载,但有很多阙漏,不能连贯,不可能依次记录。因此孔子序《尚书》,只好“疑则传疑”,不作无根据之推算编上年月,盖十分谨慎严肃也。

      《牒记》自黄帝以来虽有年数,但司马迁查对《历谱牒》与《五德终始之传》等古籍,均各不相同,才知道孔子序《尚书》不次年月日之不错。所以,他把自黄帝以来至共和此段世系,根据《五帝系牒》与《尚书》集成《年表第一•三代世表》,都没记年月甲子。

      《春秋》是我国最早第一部有连贯系统之编年史,有详细之年月记载。但《春秋》之纪年,始于公元前722年,在宣王共和之后119年,不可能有宣王以前之纪年,即成王、康王、穆王时(所谓杨杼生卒时代)之纪年。《史记•晋世家》亦指明:“靖候以来,年纪可推,自唐叔至靖候五世,无其年数。”

      考古出土之殷商甲骨文,虽有甲子记载极少数极简单之记事,如“王申雪”、“已卯雹”、“已西大雨”之类零星记事,并未有系统之纪年。

       连司马迁与孔夫子都都弄不清宣王共和以前之纪年,宋代以后这些族谱编修者如何知道杨杼出生时是成王二十年,是丙辰,是前1085年?不是随心所欲推算编造的吗?还应该指出:宋代始修之梅州谱,仅以杨云岫为始祖,上世缺记,根本没有如此详细之生卒年月日时甲子等记载。这些生卒年月日时甲子记载,《通书》作者抄自杨大刚胡编乱造之《杨氏族谱》。

       再者,宣王以上至成王,十代之多,几百年之久,各代之帝王后妃,《史记》等古籍尚且没有如此系统而详细记载生卒年月日时甲子等。唐叔虞以下各代嫡传晋候与配偶,亦无如此详细之记载。而杨杼及其以下各代与配偶,既非帝王后妃之尊,又非嫡传晋候之显贵,难道有专职史官长期为他们作系统详细之记录吗?即使有人记,而当时尚未有明确系统之甲子纪年纪时,如何能记?其理甚明。

       周宣王以上所谓杨杼出生之成王前后之纪年纪时,不但孔夫子、司马迁不清楚,当今著名之科学家、史学家,仍未能弄清宣王之前仅五代之周懿王元年究竟是公元前多少年,更不用说宣王以上十代成王之纪年了。

       请看1997411日《南方周末》头版头条科学新闻:《追踪“天再旦”的奥秘》,报道了19973月日全食和推算周懿王元年究竟是公元前多少年一事。摘要如下:

      “《竹书纪年》载有“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意为周懿王元年郑地天明后忽又昏暗,继又复明。”即日食也。

      “《史记》记载:中国有明确的纪年,开始于公元前841(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年代,各种早期之文献,互相不同,长期无法定论。”“美国华裔天文学家彭瓞钧,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得到懿王元年“天再旦”日食,发生于公元前899421日。”即懿王元年为前899年。

      “我国天文学家,中国紫金山天文台的张培瑜先生,通过天文台计算推算,认为公元前92563日,这次日食为懿王元年可能性更大。”

      “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研究员刘次沅博士认为,彭瓞均的结果还远不能作为定论。”

 由此可见,孔夫子、司马迁与当今之科学家都不清楚周宣王以前之纪年。我们这些族谱编修者,难道比他们更高明,更有本事推算到或找到周宣王以前之纪年吗?回答是否定的,绝不可能。2001119日,中央电视台公布史学科学家推算出来的共和上溯盘庚的年表,虽不是共和以前古籍留下的记载,报导者也认为“仍然不是绝对准确”,但若以此年表与《通书》所写“杨杼”以下各代生卒年月时相对照,更显出《通书》之胡编乱造。

 不难看出,杨杼之说及其以下二十三代生卒年月日等记载,乃是近世之人胡编乱造无疑。此外,《通书》59页、《通史》60页说:“杨喜生于汉文帝九年庚午(公元前171年)六月十六日亥时……卒于汉武帝五十一年辛卯(公元前90年)十月十二日未时”。但《前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载,杨喜卒于汉文帝十年(公元前169年),并无生年记载,更无月日时甲子之详,究竟谁对呢?杨喜以下杨敷、杨胤之卒年,《通书》所述亦与《前汉书》不同。《前汉书》比《通书》更可信吧!赤泉候杨喜之生卒年既错,则上推至杨杼世系和下推至杨喜以下世系,《通书》所述之生卒时间均不能成立矣。

(2)唐玄宗为其宰相杨国忠之父撰写《杨殉碑》有云:“叔虞剪圭,自周封晋,伯侨食采受邑君,杨氏族之先也。”(见《全唐文》)

 唐朝皇帝所撰之碑文,比宋以后所修之族谱早几百年之多,且是帝王之作,是必有所据者(《隋书•经籍志》载有《杨氏族谱》四种,后散佚)。认为伯乔是杨氏族之先:而不说杨杼食采受邑君,不说杨杼为杨氏族之先。为什么?因为没有任何典籍史料记载叔虞有个次子杨杼之故。实际上并无其人。或曰此伯侨为杨杼之23代孙、定悼之子,亦不能自圆其说。因定悼之子伯侨并不“食采受邑君”,即使受封,也只是所谓“三封杨候”,距离叔虞与杨杼二十三、四代之多,应有六七百年之久。为何不以所谓叔虞之次子,所谓首封杨候之杨杼为杨氏之先而以23代之“伯侨”为杨氏之先?而且还有所谓“封杨候”之箕子七代孙绍甲之嗣子涧(说是周宣王之子,据此说,弘农杨氏非叔虞后裔)在前,以“三封杨候”之“伯乔”为杨氏之先,岂不悖于情理?其理甚明,此伯侨绝不是杨杼23代孙,绝不是定悼之子。

(3)《通书》41页、《通史》53页所述,关于伯侨三封杨候之说,有两种不同之记载:第一种认为定悼之子伯侨,受封于杨为杨候,即所谓“三封杨候”,是杨杼23代孙。根据是在“杨氏家谱中”,没有提出任何史料依据;第二种根据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伯侨是晋武公次子,晋献公之弟,是杨氏受姓第一始祖。

 第一种说法之根据是“在杨氏家谱中”,没有说明是何处何时何人所撰之家谱。这种家谱总比不上《新唐书》可靠可信吧?不单单《新唐书》记载晋武公子伯乔是杨氏始祖,如上所述及以下所述“晋武公子伯侨”之说,史籍中随处可见,而杨杼与定悼子“伯侨”却亳无根据,毫无佐证。

 不知《通书》编著者根据什么,把晋武公子伯桥从杨杼算来是12代。因而弄不通相距几百年之两个伯侨各异之原因,就马虎随便以“其原因姑置之不论。”硬以杨杼为始祖“延续”世系,不作考证,岂不太轻率吗?

 关于两个伯侨之辩,下面另辟一节评述。

(4)《通书》88(《通史》已去)所述,近年出土一批北魏时杨氏墓志,比《新唐书》更早,是确确实实可靠可信之历史文物证据。《通书》亦说是“研究杨氏世系的有力铁证。”但十分奇怪和遗憾,且令人不解的是《通书》作者对此重要宝贵之“铁证”却视而不见,只抄录而不细看、不研究200012月《通书》改名《通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时干脆将这些作为“铁证”的墓志铭删去了)。《通书》59(《通史》已删去)所引之杨泰墓志云:“长源浩浩,远书悠悠。起自唐叔,发系隆周。伯侨分晋,是曰杨候。皎皎赤泉,千载承流。”此杨氏起源之铁证。注意:为何不提到所谓“首封杨候”之杨杼?此“唐叔”无疑即唐叔虞,而“伯侨即晋武公次子伯侨无疑,绝不是所谓杨杼23代孙定悼之子伯侨,因为定悼之子伯侨距“分晋”已很远,几百年之久,此其一;其次,若杨杼是叔虞之子,又是所谓“首封杨候”,还有所谓“二封杨候”之杨涧,接叔虞之后,必然应是杨杼,绝不应轮到23代所谓“三封杨候”之定悼子伯侨。不提杨杼,也和唐玄宗所撰之《杨珣碑》不说杨杼为杨氏之先而说伯侨为杨氏之先一样,因并无杨杼其人,叔虞并无一个次子杨杼或姬杼,谁能举出史料证明“杨杼”之存在乎?

(5)杨偕于宋治平戊申(公元1068年)所作《杨氏新昌谱后序》称:“叔向之子曰季夙、曰道,逃居华阴仙谷,遂为华阴杨氏。”叔向为杨肸之字,是伯侨之玄孙。杨章、杨震即季夙和道之后裔。和北魏杨泰嘉志、唐玄宗《杨珣碑》一样,均以晋武公子伯侨为杨氏之始祖。

(6)《通书•杨姓》等所列杨杼至定悼之子的世系。三改血缘:第一改,把绍甲列为七世,所谓“大太祖”;第二改,把尚父列为八世,所谓“再封杨侯”;第三改,把伯侨列为二十三世,所谓“三封杨侯”。实在离奇,成何体统!绍甲何许人?《通书杨姓》说是箕子七世孙。箕子又是何人?并不是杨杼六世孙(姑不论有无杨杼其人),而是商封庶兄(见顾宝田、陈福林注译《左氏春秋译注鲁闵公二年》。就是说箕子及其七世孙绍甲,都不是杨杼之血缘,并不是杨氏先祖,不是叔虞之后裔。

 尚父既不是绍甲之亲生之子,也不是杨杼之血脉八世孙,而是周宣王之少子。是叔虞之长兄周成王之后裔。《通书杨姓》说,尚父是绍甲之养子,螟蛉之子,虽可承祧,但查无史据。有何史籍记载周宣王让其少子给绍甲收养?伯侨也不是杨杼二十三世孙,不是定悼之子(若为定悼之子,按其上世世系,是成王血缘)。若是晋武公之次子,显然又回到了叔虞血缘(下即有《两个伯侨之辨》,可知定悼之子伯侨之假)。如此三改血缘,足见其混乱与荒唐。

(7)山西太原晋祠是叔虞之子孙为祭祀叔虞修建的,那里有很多碑石铭文,完全没有杨杼(或姫杼)之名。是千古之铁证,叔虞根本没有个次子杨抒。

 综上所述,以及《族史》根据许多史料之辨析论断,可肯定我弘农杨氏之肇姓始祖绝对不是杨杼,也不是所谓的“二封”之杨涧、与所谓“三封”之定悼之子伯侨,而是晋武公姬称之子伯侨。

   本文未完,紧转下篇“真假伯侨辨析”以及“杨家将世系考析”等内容,详情请直接点击:《杨氏始祖考辩②》

     

     作者简介:杨士威:已逝。1918年农历三月初一日生,省立广西南宁一中毕业。1949年前曾任初中语文教师,建国后曾任小学教导主任、副校长、县教职委员等职。酷爱文史,曾纂修本支谱。本着尊祖敬宗、正本清源之心,二十年前撰成此文,至今尚可参考,而成为遗著矣。

     本文自杨士威遗著《评〈中华姓氏通书杨姓〉兼评〈中华姓氏通史•杨姓〉》。

——————————————————————————————————————————-

   *附:   《究竟谁是杨姓第一人》  

          《虚假的杨杼世系》

            《一论杨氏授姓始祖》

            《杨氏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

           《杨氏源流》

          《南方各省始祖杨辂世系》

          《湖广填四川与安岳辰州话》

          

     如需查找您的完整字辈,请点击参阅:《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最新整理) 

     如需与您相同或者相近字辈同宗联系的,请点击查找联系方式,详见:《全国杨氏寻根联系方式大全

     特别鸣谢本博友情赞助商:《潮男潮女金童玉女》

        

·司马九一(simajiuyi-本文权属杨氏春秋博主,转载、引用务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