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果有香气的话,那便是新书的油墨味。我在江苏冶校当过校刊的编辑,自己动手刻钢板蜡纸,自己动手印;十分清楚乌黑如膏的油墨,如何转变为文字、文章的。那一小桶一小桶的油墨,并不让人喜欢;老爷的油印机常常出故障,弄得我们脸上手上衣上都是难以洗清的污疤。
每月一期的校刊,被油印出来,装订和剪切之后,就很像那么回事的;每每捧在手上,快速地翻起来,从中就飘逸出令人陶醉的清香。这时候,心里就沉甸甸的,是兴奋和喜悦,有种无比的幸福感,觉得最苦最累,有了它,值得。于是,我就很当然地认为,所谓的书香,便是这种由油墨而化作铅字的气息。
自己不挣钱,不知挣钱的辛苦;所以用起钱来,也就不知心痛,尤其在书的面前。我和另一位校刊编辑,谁的家里寄来了钱,便直奔街市口的新华书店,各人挑各人喜欢的书,末了作东的付钱;从书店里出来,还多出点钱,那就捧着大堆的书到饭店里,往肚子里灌啤酒,直到无钱乘公交车为止。
买回来的书,自然可以读上一阵子了;幻想着成名成家的我们,寝室熄灯后,还偷偷地溜到编辑室里,点着蜡烛夜读,天天到三更半夜。书读多了,人就随着书走了样,以至说话、做事、待人等方面都带点别人所谓的书卷气,像煞个读书人,其实不都是书蛆而已。这时候,就对以前认为的书香便是油墨味产生了怀疑,觉得书卷气才是书香。书卷气是读书人的一种独特的风格,书香便是这种风格的代名词。
书香一词起争论,是因为与文友谈及书香门第时发生的。那时我们都读了点书,但囫囵吞枣;奇怪的是我们都没有把书香理解为油墨味。正是激扬文字、血气方刚的年纪,谁也不服谁,于是只得去查词典。词典上说,书香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人家)。我们都觉得意外,再一想也对,读书的就有书香,不读书的就没有书香;你能说它解释错了吗?可就是有点遗憾,那书香到底是指什么东西呢?
走上社会,边做人边读书,社会经验和读书经验一起丰富了些;也开始往空白的方格纸上涂涂写写,别的没什么长进,倒是略懂了点读书的方法,看得出别人文章的好坏。每每读到好的文章,一遍不够,就读第二遍第三遍,读得与书一起相忘于江湖时,便有一股清香入怀,温馨于胸,就像三月天的午后,有阵阵淡淡浓浓的花香飘进窗来,依窗寻视,却看不到花盛开在哪里,香气从何而来。
当然,这股清香来自书籍,来自阅读中。我理解,这才是真正的书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