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前人说的一句话,说得真“到命”(换作时髦语,即话说得十分到位)。昔日读过或想读的书,今日读来犹如游子回到故乡。比如这本从旧书摊上觅来的《曹雪芹佚著浅探》,别人当废纸我且当作宝,短短几个月里,读来读去读了好几遍,尤其“曹雪芹《红楼梦》琐记”那篇。
高中时读《红楼梦》半懂不懂,恋爱时读《红楼梦》不懂半懂,后来又零零碎碎地读《红楼梦》,仍旧在不懂与半懂之间;现在与《曹雪芹佚著浅探》一见如故,清夜无尘,挑灯细读,仿佛与博学多才的老友促膝而谈《红楼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许多以前懵懂的东西,竟忽地明白了。读到西郊有条樱桃沟,沟的高处有棵“石上松”,“石高四米许,阔约两米许,略成圆形。石之中部有裂缝,由下至上,缝之宽处约半尺,窄处二三寸耳。有柏一株,视之似生于石上,实则其根贯通此石深植于石下土中。树虽为柏,而人呼之为‘石上松’。松之切面直径约尺余。当地熟悉《红楼梦》故事者,谓雪芹当时因睹此‘石上松’而得启发,遂创为‘木石前盟’之说云。”我一点也不陌生,仿佛早就知道似的,仿佛事情就应该是这样的,就像贾宝玉头一回见到林黛玉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再读到香山半山间,有一石镌曰“一拳石”,很可能与曹雪芹的《自题画石诗》有关;我的脑海里就有一人在吟:“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继而联想到《红楼梦》开篇中那块女娲氏所弃的石头,觉得读懂这首诗,也就读懂了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听朋友说,现在天南地北的有好几个仿红楼梦的“遗址”,我都觉得不值一游,而这书里的山水,却叫我流连忘返。
和《曹雪芹佚著浅探》一起觅来的,还有一本《豆棚闲话》;其名老早就如雷贯耳了,一书在手,但求先睹为快,果真百闻不如一见。如今每个星期六上午女儿去学画,我就带上它,在园前的花藤下细细品读,一个上午很快就打发了。
说起来,这仅仅是我读的众多旧书里的两本而已。我想我之所以喜欢淘旧书,喜欢读旧书,就是喜欢读旧书时那种如归的感觉,那份亲近那份依靠,使我忘却眼前的烦恼和忧郁,并乐观地生活。

冬色半山 瓦当流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