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在京城的学子间有过一场大讨论,讨论名著是不是已经过时了、读它有没有用?流水经年,回眸时方觉当初的问题已不成问题。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令人们迅速远离名著,尽管许多现代家庭的书柜里排满了豪华的经典,那不是用阅读的,其作用与墙纸等同。人们一方面逃避名著,另一方面却猛“吃”文化快餐,美其名曰:给生活一份轻松。
远离名著理由很多。有人说耗时费力地攻读名著又没啥用场,完全得不偿失。有人说“事业成功在于三分专业、七分为人处世”,专业书都读不过来,还读什么名著呢。有人说我就喜欢陶渊明那种读书态度,“好读书,不求甚解”,什么书都读就是名著不读。有人说读书读多了非成书呆子不可┅┅一个人一时不读书是可能的,但一辈子不读书是不可想象的;不读名著,其它书籍还是读的,比如实用书、消遣书,那怕地摊文学。有人说,肯读书,读不读名著倒在其次了。笔者以为非也。
听说过“开卷并非有益”这个说法吗?开卷有益的那个“卷”,应该是好书才对。而如今的书市名著和好书的比重小了,大比重的却是:一灰色题材的书,像《厚黑学》等;二反面人物的“纪实文学”,像《特工王戴笠》等;三是与黄色打擦边球的书,像《荡妇》等;四是散发着古墓气味的书,像《风水考》等。当然还有文字垃圾和低级趣味的刊物。这些书开卷不但无益,甚至有害。既然有时间读书,干吗不读点名著呢?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贤之遗言,不知学问研究之大也。”名著之所以名著,在于每部名著往往前无古“书”后无来者,读之令人一览众山小;名著之所以名著,在于每部名著都大手笔大气魄,往往一个时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不囊括其中,质量之高不在话下;名著之所以名著,在于每部名著都是一帖提升人类灵魂的良药┅┅这样好之又好的名著,何乐而不读呢?我不能肯定你细读过《红楼梦》或者《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后,对你的人生会有什么影响,但读过与未读过是完全不一样的。
真的,有时间读点名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