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董桥散文》,有两节话颇感兴趣,一节是《给女儿的信》里的话,董桥说:“┅┅不要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课堂上和教科书里;多抽空交朋友,多出去逛逛┅┅要懂得过快快乐乐的生活,要会过各种不同的生活。”另一节是《给后花园点灯》其三:“儿子问妈妈说:‘这个暑假,我想读唐诗三百首好不好?’妈妈打着哈欠说:‘当然好啊,但是千万别存心读完。’‘哦?’‘因为那样子会把兴致变成了负担。’”
一个是爸劝女儿培养书本之外兴致,即生活的兴致;一个是妈劝儿子阅读唐诗不要有计划或目的,兴致是最重要。放下书卷,我就想到老家的侄女,初中的学生,每天凌晨5点钟起床,夜里11点钟才睡下,这其间的18个小时就统统交给了课堂和书本;正是长身体的年龄,却由而闹到头痛病。我有时候想,我们的教育体制非得改了,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和分数,这样培养的“人才”,恐怕不是二十一世纪真正需要的人才。培养人决非以扼杀生活及人生的兴致为代价。本世纪的妇女得了解放,且不知我们的学生几时得解放,尽管有识之士的呼声是高的。
我的女儿今年五岁了,萧山阿姨送给她咪咪数学宝后,小女兴致高得没法说,天天玩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两个月后,咪咪数学宝终遭冷落。她妈看不过去,天天逼她“操练”,小女倒也会“钻研”,她妈叫她做的加减不做,专做乘除起来,还“不耻下问”于我。可她妈来气了,少不了又一顿“教育”,最后闹得我们一提起咪咪数学宝,小女就一脸忧伤;她妈好心逼她学,结果是把小女的兴致逼走了。为了什么什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替他们选择着学什么,并督促他们天天学习;我们本以为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致,然后事实上恰恰相反。
我是主张让孩子少读书多玩乐的,孩子吗,正当玩的年龄,而且玩是一种向外界学习的过程,来自书本的知识只是一部分,大自然才是个大学堂。一个人从小到大都交给了书本,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回味的。然后看看我们的周围,我的主张总是不堪一击;就连我的妻子,我也无法说服得了。她说,将来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你不让孩子多学点东西,成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