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镜梳妆话岳母

(2010-03-24 08:09:04)
标签:

原创

岳母

清晨

老家

门口

对镜

梳妆

传统

及其它

文化

分类: 散文

 

今年春节,年近七十岁的岳母来杭小住。元宵节那天,我带她去吴山广场赶庙会,逛了逛河坊街,喝了碗桂花藕粉。那天我带岳母挤公交车时,很多城市人都惊讶地盯着她看,因为她穿着斜襟兰布衫,头发梳成牛粪团,包了块花毛巾,这典型的苏州无锡水乡妇女的传统打扮,是我们这座城市所罕见的。有位乘客对我说,这斜襟衣裳好啊,叫我收藏几件在,将来肯定值钱,是个宝贝。岳母听不懂杭州话。我告诉她意思后,她觉得很好笑,在吴县乡下,像岳母这般年纪的乡下妇女谁不这样穿的?!

岳母住在我家的那些日子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岳母的梳妆。如果照乡下的生活习惯,天发亮,岳母就起来梳妆了;但她怕影响我们的睡眠,醒了还是捱在床上,一直等到我们起床了,她才起来,支起木镜。这木镜、木梳、篦子,以及头油什么的,都是她老人家从老家带来的。她慢慢地梳来,先用木梳把头发梳通了,然后抹上头油,再用篦子梳,梳到一根是一根了,再盘上,盘成漂亮的牛粪团,用黑色网罩罩住,插上银质簪子。整套工序下来,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梳头对老底子的已婚女子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课,那时候的女子都长辫子,有的齐腰,有的过膝……完全可以和古时候的红拂姑娘比美;就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扎长辫子也是司空见惯的事。难怪李春波唱的《小芳》,就“辫子粗又长”嘛。做姑娘时扎两条麻花辫,简单来兮的;但嫁为人妇之后,这头发团就见女性本色了。一个勤快贤惠的女子,头上永远纹丝不乱、油光滴滑的;只有邋遢婆娘,才发质灰黄,头上永远乱糟糟的,这种婆娘家里你不用看也知道,同样乱糟糟的,院子里鸡屎鸭粪多得无处迈脚。所以在乡下,看一个女人的头便是看一个女人的性格和品行。用现在的话说,这女人的头就是女人的品牌了,谁不看重呢?

在乡下,女人们总是坐在门口梳妆的,镜子朝外支着,女人背对着院子外的道路和世界,在渐渐发白的天色下,开始新一天的第一桩事,那就是收拾自己的头。梳理这样的头,每个女人都要有足够的耐心;或许乡下女子的那份耐心,便是从梳妆中培养起来的。天色渐渐大亮了,朝霞在女子的背后鲜活开来,道路上开始有匆忙的脚步声了;这一切女人不用看都能感觉到,她依旧不紧不慢地梳妆着。她静静地默视着镜子,与镜子里的自己面对面,在对视中检点着自我,审视着自我,也反省着自我。或许昨天有解不开的结,或许昨天有迈不过的河,或许昨天的天塌下来了;但在今天在这份久久的对镜梳妆中,在一点点的梳理和清点中,日子和心情明亮了,有阳光和希望了,生活又回到了安宁的地方。都说过去生活节奏慢,人人都活得很从容;其实这和生活节奏的快慢无关,而是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梳妆”自己。我总是觉得过去的人比较善良(但愿这是个错觉),而现代人不大花时间去和自己对望,没有一点油一点油地把自己梳干净的那种专注。我想“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生活准则,就是从这样的梳妆中建立并根深蒂固的。

曾经问过岳母,即使大冬天,何以还在大门外梳妆呢?凌晨的寒风可是刀子般的锋利。岳母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她的母亲她的母亲的母亲她的母亲的母亲的母亲……就是在门口梳妆的,就一辈辈传下来了。对此,我暗自思量,这一来是乡下女子勤俭,所以借用天光,给家里省油省电;更重要的是,这是乡下女子的人生宣言,她是在向每个从门前经过的乡亲宣告自己的品行。有几次我带妻女去探望已孤身一人的岳母,期间早起晨练,就看到她老人家恬静地坐在门口梳妆;这时候岳母的背后,如果是春天则有着小桥流水的幽静,如果是夏天则有着蝉噪林静的恬淡,如果是秋天则有着朝花夕落的坦荡,如果是冬天则有蓝天雁归的悠远。我想古时候智者所谓的“以什么什么为镜”,所谓的洗心革面,是否受女子于清晨的对镜梳妆的启迪而来?一路晨跑,一路瞎想;等我晨跑归来,岳母也已梳妆完毕,起身做饭,人间便多了一支袅袅炊烟。

很多被现代繁华挤走的老传统老东西,在我们不经意的回眸中,会发现它们是那么的美好和精致。比如我的岳母静坐在传统老家的门口的对镜梳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