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记忆中的往事渐行渐远的风俗文化 |
分类: 散文 |
我的老家在萧山沙地,照老家的习惯,每年年底,大概小学生接近期末考试的前几天,家家户户日夜边轴做年糕。这搡年糕并没什么稀奇,到处如此;但在萧山沙地,与众不同的是做年糕的原料。别的地方,或许是晚米与糯米,而萧山沙地,则另添二样,即二粟:玉米与红高梁。这二粟 二米,很早就淘干净了,浸在缸里;而玉米与高梁,浸前还得去压米厂剥了皮呢。这样浸过几天换水,过个把月,也就到搡年糕的时候,就将这些原料捞起,阴干,然后到压米厂磨成粉即可。一般来说,我家哪天去磨粉,哪天就是搡年糕的日子。
掺玉米的年糕是黄颜色的,掺高梁的年糕是紫颜色的,都非常的好看。搡年糕的夜晚,我们小孩是绝对的自由,折几个白啊黄啊紫啊的年糕团,馋嘴过后,就捏小狗小猫什么的宠物,就象现在的小学生捏红红绿绿的橡皮泥一样有趣。当然,二粟年糕的不同凡响处,并非在于小孩的“捏泥人”,而是因为它们有着与别的年糕所没有的品质:质糯,不易坏。这就是二粟年糕受老家人青睐的原因。尽管这些年老家变化特快,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譬如对二粟年糕的青睐;我的父母亲依旧年年要做些,做了父亲就急急地送些来。的确,这些年吃来吃去,还是老家人工做的二粟年糕最好吃了;至于现在越来越多的机器年糕,松塌塌,吃着有什么劲呢?
另外,浸年糕的水,必须是立春前的水,我们叫它腊水,也就是腊月季节的水。为什么要用腊水浸年糕呢?春水难道就不行了吗?说来也怪,用腊水浸的年糕,到第二年的初夏,割麦子的时候,还一点都不酥不烂不腐没有异味;而用春水浸的年糕,开春不久就臭了。我倒没有具体问过父母这是为什么,但自己傻想想,恐是腊水比较寒,水里的微生物都冻死了,水质不易变化的缘故;而春江水暖微生物多,水性较活,容易腐蚀年糕吧。这种傻想是否在理,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