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向他走去

(2009-11-30 08:11:17)
标签:

原创

文学是我终生

的梦想

我将为之而奋斗

文化

分类: 书刊目录

我在阅读的《卡夫卡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显然不是一套印刷完美的书籍,里面错别字太多,有些地方甚至连句子都读不通;但我想说,我太爱这套书了,因为我喜欢卡夫卡,喜欢他笔下的每一个字。卡夫卡,作为20世纪文学主潮的“现代文学”奠基者之一,他的生平与著作,就无需我在此赘言了。我只是像一头胡撞胡跌的傻牛,无意间一头撞进了一片春暖草长的青草地,于是便埋头啃吃起来。只可惜我不是一头好奶牛,要不然,有卡夫卡的每一个字的滋养,我应该能盛产出高档次的牛奶来的。有时候我抚卷沉思,就会在心里边悄悄地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写出一篇像卡夫卡这样的中篇小说来,我就狗娘养的太自足了。当然,很多时候我都不敢这样想,这太有点自不量力了。

阅读卡夫卡的文字是一种美学和哲学意义上的享受,尽管卡夫卡本人从不自称是个哲学家、美学家,他甚至连个作家都不敢承认,总觉得“许多句子把我撕得粉碎”、“我的力气再也不够我写成一个句子”了,经常抱怨自己所写非所思,临终时还嘱咐好友,把他的东西统统烧了吧;但是,他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字,恰是把语言调教得稠稠的、糯糯的,极具粘性,充分呈现出他所独有的那种味道,并把其哲学思想也体现出来了,这样的句子在《城堡》、许多短篇和随笔中随处都可圈可点。或许我们已经觉得味道十足的文字,在卡夫卡自己看来,还不够味道,还没有达到他所想要的那种味道。这是我们不得而知的,所以说,他的深度已经摆在那儿了,实在叫人绝望得很,我每次阅读他的《城堡》、他的《诉讼》时,就在心里边哀嚎:这狗娘养的,他怎么可以这样写呢!全世界也就这狗娘养的想得出来,写得实在太妙太绝了。这哪里是作家靠“写”或“做”产得出来的,而完全是用生命孕育的东西;如果要说他有什么技巧的话,这个技巧便是他的写作不是为了当作家、著名作家、世界级文豪(他生前发表的那一点点东西,都是文友们硬逼他交出来发表的),而是仅仅为了他的内心表达,平息他的内心世界,一如他笔下的那个“饥饿艺术家”,用生命去换取表演的无限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然而,恰恰是这一点,在他“百年”之后让他成为了作家、著名作家、世界级文豪!对于如此伟大的作家,我们除了“立正、敬礼!”之外,还能干什么呢?而我在望尘莫及之余,倘若脸上还沾着一点点尘,那便是欣喜若狂了。

在国内,一般的读者都是从他的中篇小说《变形记》中认识卡夫卡的;如果时尚一点的孩子,或许是从日本鬼子的那本叫《海边的卡夫卡》的书名上,才知道有卡夫卡这个名字吧。其实,拿《变形记》作为卡夫卡的代表作,是国人的一个误区。就我而言,《变形记》尽管怪异,毕竟没有我们的《西游记》更怪异;孙悟空不但是从石头里磞出来的神猴,自身能千变万化,而且拔一根毫毛就能变出人来。而卡夫卡笔下,那个可怜虫不过是一名推销员一夜醒来变成了一只甲虫而已。卡夫卡的代表作,理应是他最终未能完成的《城堡》和《诉讼》;从哲学意义而言,《城堡》比《诉讼》走得更深更远更纯粹,更具有卡夫卡风味;但从小说的可读性而言,《诉讼》比《城堡》更好一些,更像小说一些。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小说?什么才是泰山之作?拭目天下,大凡伟大的小说,就从不轻易让人读懂过,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等等。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诉讼》多一些,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能既不剔弱《城堡》的哲学和美学意味,又具有《诉讼》的可读性,那该是一件多么完美的事啊。除了两部巨作《诉讼》和《城堡》值得人们关注以外,卡夫卡的短篇也实在令人着迷;这一点你去读一读他的《饥饿艺术家》、《在法的门前》、《地洞》和《约瑟芬,女歌手或耗子民族》等就知道了,因为你不能不惊叹这些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它们都比《变形记》优秀,人们之所以拿《变形记》作为卡夫卡的代表作,很可能是因为这篇小说好懂,是卡夫卡的小说中最容易懂的一篇了,也是最中规中矩的一篇了。其实,卡夫卡的文字除了小说外,叫我神魂颠倒的倒是他的随笔,即那些随手记在四大本和八大本上的随想片断了。这些思想的火花,火中的火玉中的玉,就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噼呖啪啦地激发起我的灵感,我也就随手在他老人家的文字身边,用铅笔小心翼翼地写下一些东西。它们应该是卡夫卡最原汁原味的精华部分,深邃的思想才使得他的小说具有奇异的光芒。而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我能够根据卡夫卡的某些随想片断,精心编制成一篇篇完整的短篇小说。我想我会的。就是现在,我也有感而发地写下了一些小小说,如《每个人的仓库》、《手》、《等》和《散步》等。这些都是我读《卡夫卡全集》读来的,我尤为珍惜。

说到与卡夫卡的缘份,那还是好几年前,我写了一个中篇小说《他没准是你》,寄给《上海文学》编辑姚育明老师,姚老师非常喜欢小说的前半部,说要剪一半去发,但终审时陈思和老师又建议后半部修改一下,于是我细心地改了改再寄去,结果还是没有发出来。如今姚育明老师已经退休了,这个小说至今没有发表过。姚老师当时就指出我的小说颇有卡夫卡的味道。正是这句话,让一直在寻找出路的我茅塞顿开,我赶紧上图书馆借他的书,在阅读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卡夫卡散文精选》和《城堡》之后,我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非得把卡夫卡的每一个文字都找来读一读不可,不然,我会心坎儿痒痒会发狂死掉的。几番在杭城的书店里寻寻觅觅之后,我终于找了它――《卡夫卡全集》。现在我就在读它,我读得很慢很慢,有地方,有章节,有篇目,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我知道我生性愚笨,很多地方读几遍是读不出来的,但我可以慢慢地读,一遍遍地读,每一次读来都有新的感觉,这是人生何等快意的事情啊。正是有了《卡夫卡全集》,我才更加全面地了解卡夫卡,无论他的艺术成就,他的生平经历,他的人格文品,都让我敬佩不已;我只热爱那些文品和人品完全统一的作家,而卡夫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据他生前的友人回忆,卡夫卡“身材修长,性情温柔,仪态高雅,举止平和,深暗的眼睛坚定而温和,笑容可掬,面部表情丰富。对一切人都友好、认真,对一切朋友忠实、可靠……”唉,这样的人现在你还能到哪儿去找呵。现代人的无奈就无奈在:我们为了将来过上那样的生活,现在便拼命地挣扎在这样的生活之中;用卡夫卡的话说:“生活是一种持续的引开,它甚至不让你去想,它是从什么地方被引开的。”尽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我们的处境(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并不比卡夫卡那时候好多少,甚至可以说更差劲了,这也是我无论从文品或人品上都向卡夫卡看齐的真正原因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