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散文原创同事养鱼记一波三折冷暖自知文化 |
分类: 散文 |
同事路大姐养过一阵子热带观赏鱼。她在公文架上搁了一只又圆又大的玻璃瓶,瓶里插一枝叶子花(一种叶子当花看的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发达的根须长满了青苔,一些男性的“红箭”(热带鱼名)和一些女性的“孔雀尾”(热带鱼名),就在根须之间畅游、嬉闹、谈情说爱……谁见了都觉得赏心悦目。难怪商家要将养鱼缸做成一幅幅画,让人挂到墙上去欣赏了。但不知为什么,颇具小资情调的路大姐忽然就不养鱼了;那只玻璃瓶倒是还在,但瓶中花和水中鱼都不见了,玻璃瓶也冷清得可以,有时候甚至是空的。
那是前年的初夏,猴哥悄悄地养了一瓶鱼,也是“红箭”和“孔雀尾”。猴夫人在单位里养了一大缸鱼,猴哥养鱼也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是从夫人的单位里捞来的。这真是羡煞旁人了。热带鱼有个特点,就是寿命短,繁殖快;像“孔雀尾”的寿命只有一年、“红箭”的寿命也就两三年,但它们出生六个月后,就能每个月生产一次,每次生产数十甚至近百尾小鱼。猴哥养的“孔雀尾”忽然生产了,大家就抢来养,一时间养鱼的办公室就多了。老蒋、王高工、小袁等都养起鱼来了。于是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王高工不知从哪儿搞来了几条大的“孔雀尾”;小袁也不知从哪儿搞来了几条小的“红箭”;陈科也不敢落后,到楼下讨了几尾“红箭”和“孔雀尾”。猴哥的鱼缸里又忽然多出了两条“虎皮”鱼,再次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我们养热带鱼的缸和瓶容积都很小,所以惨案时有发生,昨天刚有“红箭”自绝于人民,今天又有大肚子“孔雀尾”跳“楼”自杀了,直叫人扼腕叹息。有一天陈科感叹有只大鱼缸就好了。我说我家里倒有一只,但是旧的,过去给女儿养过金鱼。陈科说,那你就拿来吗。第二天,我就将旧鱼缸扛来了。这下陈科来劲了,不但又讨来了“红箭”和“孔雀尾”,还到夜市上买了“神仙鱼”、“黑玛丽”和“彩虹鲨”。旧鱼缸里顿时热闹了,大家忙里偷闲地来我的办公室欣赏欣赏鱼儿。猴哥住三塘,门前有条小河,河里“金虾儿”挺多的;猴哥是个仗义疏财之人,就隔三差五地贡献点“金虾儿”给大家,连老蒋家里的鱼儿都能享受到这份美味呢。
开学了,陈科赶紧去做了只大鱼缸,配齐了相应的设备,像充氧棒、过滤器和加热器;作为一份礼物,送给从老家回来上幼儿园的女儿。周末,他又带她上吴山花鸟市场买来了上百元的观赏鱼,有“亲嘴鱼”、“红绿灯”、“玻璃鱼”、斗鱼等等。但不知为什么,买来不到一周,就开始有鱼呜乎哀哉了;有的是被咬死的,有的是莫名其妙死去的。陈科认为,这是文静的鱼和粗暴的鱼混杂在一起养的缘故,于是他就将鱼中嫌疑犯抓到单位里来养,但还是未能阻止惨案的发生。接着又闹起了鱼瘟,不知是新缸的缘故,还是另有隐情,他家的热带鱼一批批病了,病鱼身上生出白涂涂的毛来。陈科痛定思痛,决定从养“红箭”和“孔雀尾”做起,其余的都送到单位里来养。
那段时间,沉闷的单位因为大家养鱼而有了几分生气;但是有一天,一个自己有喉舌却成了别人传声筒的人,说头儿发话了。原来在猴哥的办公室,头儿瞧见猴哥养的鱼挺活络的,就总结出一条定律来:鱼的活络程度与人的工作量成反比。于是,陈科将养在单位里的鱼统统送给了老蒋,猴哥、王高工、小袁也连夜让办公桌上的鱼缸销声匿迹了。因为那只旧鱼缸早就渗水了,扛回家也没什么用,我就扔到了垃圾间。事后就听人说,头儿也是喜欢养鱼的,路大姐养鱼那会儿,他瞧着喜欢,传声筒就说服路大姐,挑了几条送给头儿,但头儿工作量太大,拿回家去养了没几天就都死翘翘了。所以,路大姐就不养了。
现在,又一轮养鱼热过去了。陈科在家里用阿莫西丁给鱼缸消毒,结果仅剩的“红箭”和“孔雀尾”也全军覆灭了。而老蒋带回去的那些鱼,头个礼拜还好好的,第八天突然鱼瘟发作,二十四小时内就缸清了。水清则无鱼,本不应该用在这儿的,但同样适合。
从此,单位里再也没有人养热带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