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兰

(2009-03-19 08:12:33)
标签:

散文

原创

农合工是从农村

移植到城市的

家乡兰

文化

分类: 散文

 

    前些日子,杭州进入“冬黄梅”,连续阴雨了半个多月,叫人心里湿搭搭的,又灰暗又阴冷。特难受!这天在街头,在一爿屋檐下,有两个躲雨的农民,抽着烟,各自守护着两竹筐生机勃勃的兰花草。那份来自山野的深绿色,那份青春的鲜亮,是任何城市花木所难以比拟的。那一把把兰花草簇拥着乳白色的花苞,很是芬芳的模样,一下子吸引了我;我的眼睛为之一亮,继而心也为之一亮。我朝竹筐蹲了下来,问了他们一些问题,知道他们是天子岭那边的山民,这些兰花都是从山上挖来的,野生野长的,开出来的花是很香很香的。我虽然喜爱兰花。但正因为喜爱,所以才不敢轻易养植。养兰花我有过一些惨痛的经历。这些年我每年都去山里开笔会,每年都挖兰花回来,每年都被我养到天堂上去了;妻子骂我作孽,残害生命,不许我再挖兰花回家。我也就不敢造次了。但那份喜爱是依然的,而且在喜爱中又多了一份愧疚。山民朋友说兰花很好养的,每把都裹着山上的原土,注意通风和湿度,给一点点阳光,包你明年发很多。说得我心动不已,但我最后还是克制地走了;我撑着伞,走在雨中,不由得哼起胡适博士的老歌来: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

    说来也巧,就是这天,我在方明刚发的博文中看到了兰花的倩影。我打纸条过去问,今年的兰花这么早就开了吗?方明说是的。我知道他不是打诳语的人,但今年是怎么啦?节气还没有到惊蛰,梅花、桃花和兰花就扎堆儿开放了呢?凑什么热闹嘛!这个周六的下午,我经过刘文村时,特意拜访了方明家的兰花。那不是一盆兰花,而是两盆;一盆开了两朵,一盆开了三朵,羞答答的,开得正是得味的时候。美丽当前,我无言以对。方明解释说,前段时间天气热,所以花季提前了。方明也告诉我,兰花是很好养的。两年前的冬天,他回老家,到山上采摘茶油果儿时,看到不少兰花,便挖了几株回家;回杭州就带了一株,种在泥盆里,第二年就开花了。去年他又分了盆,一盆变成了两盆,想不到今年一早就开花了。照他的说法,兰花在他们老家是很平民化的花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草根,你植在那儿,它就在那儿生根发芽,开花送香。我有些不信。他说在他老家,房前屋后的,随便种种,都是长得很灿烂的。我问他带泥了吗?他说带的。他说分盆时,他还把老盆里的泥各分一半呢。我说这对了,一方水土养一方花。方明笑笑,说这也不完全是,这花养在杭州,环境和气候变了,泥土也变了,但它们很快就适应了。

    方明说这些话时,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方明本人的一些情况。他的老家在武义,是个农民合同工,进厂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年来,他业余时间拼命地读书,又拼命钻研技术,现在已是杭州市特殊工种高级工了。作为人才引进,他在杭州安了家,妻子和女儿的户口也都迁过来了。可以说,他现在是标标准准的杭州人了。我觉得他的人生经历,就像他养的这两盆兰花一样,起初是带着原土扎根到城市的,以其野生野长的草根精神,立足于城市,那些原土又使得城市的土壤化为了故土。可以这么说,武义是他的第一故乡,而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但是,在第二故乡的城市,他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和乡土本色,依旧保持着来自野外的顽强生命力;是城市发展的后生力量。其实像方明这样朋友,在城市里很多,我所结识的许多文学爱好者,像运华、永杰、超君等等,包括我自己,都是农民的后代,都已扎根在城市,就像这两盆兰花,即使来到第二故乡,也依旧保持着草根本色,种在那儿,就在那儿生根发芽,开花送香。

    告别方明时,他执意要送一盆给我。我执意拒绝了。我知道,这是方明的家乡兰,适合养育在他的盆里;我也有我的家乡兰,它就生长在我的心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兰,它们绽放在各自的人生窗台上,散发着独特的芳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