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花海谷,情系宝盖山(2)
(2020-07-20 08:50:26)
标签:
旅游 |
漫步花海谷,情系宝盖山(2)
如果说绿树偎依的灵秀山是石狮的肺,是镶嵌在泉州平原上又一颗璀璨晶莹的绿宝石,时时闪烁智慧的光芒,引领清源山下万千百姓,抒写爱拼敢赢的闽南之魂,那宝盖山呢?
那是位见证古今,精神矍铄的老人,他见证了石狮乃至泉州海运盛衰与荣辱,民生富庶与贫穷,总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携着海风,诉说着时代变迁,风雨无常的故事。
矗立宝盖山,眺望泉州湾,面对母亲河晋江,耳边不时传来呼呼的风声,不,那是母亲在悲鸣。
离开贫穷,逐渐富起来的石狮人,要做的第一要事就是盖房子,原先低矮的泥墙瓦房实在抵挡不住狂风肆虐,暴雨侵袭,何况是台风,八级、十级足以掀翻,甚至直接卷走近海脆落、单薄的泥瓦房。于是,宝盖山的花岗岩就成了抢手货,一时间,叮叮当当不绝于耳,隆隆炮声炸的山响,凿石、吆喝、贩运忙得不亦乐乎。两层、三层的石头房盖起来了,一栋、两栋,成片、成村,从外墙到楼板,从梁柱到窗户栏杆,宝盖山上花岗岩的优良品质被发挥到了极致。世纪老人却也因此浑身被凿得百孔千疮,伤痕累累,触目惊心,简直不忍直视!我曾几度突发奇想,何不用建筑垃圾加以填埋,尔后绿化呢?还青山以真面目,给市民打造一处优雅的休闲绿地。
眼下,宝盖山及周边历史遗留的废弃石窟已被新辟为石窟公园,大大小小,就势造型,高高低低,栈道勾连,湖水、游鱼、瀑布,岸边鲜花、凉亭、跌水景观,游客三三两两,慕名而来,无不由衷感叹: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倒是可以,要蜕变为金山银山,似乎还少点什么?”旁边一个五十开外,带着浓重外地口音的男人接过话茬,补上一句。走在他前边穿着时尚的中年妇女收住脚,转身问道:
“少什么呢?”
“文化的味道。”
“哦,何以见得?”
“你去过太湖边的拈花湾吧,本是一片荒凉之地,因靠近灵山(大佛),融入佛教文化元素,成片开发,很快成为佛教文化主题的著名景区。”
我的心猛然一颤,仿佛被马蜂蜇一口,隐隐地疼着,拈花湾我是去过的,一进景区,草皮铺设,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亭台屋宇造型,路灯照明的色彩格调,乃至院落的篱笆,处处折射质朴浓郁的佛教色彩,就是晚间的音乐水幕舞蹈也没脱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佛教主题,以致游人如织,早已突破年400万人次。都说泉州是宗教文化博物馆,但好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也仅仅寓居于古色昏暗的博物馆里,有保护,没有开发,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这和宝盖山石窟公园有什么关系?”
“文化是座矿山,需要开发、提炼、升华才有经济效益。”
宝盖山周边,寺庙依山而建,一座连着一座,而且规模庞大,构思奇巧,装饰奢华,能否在文化上做做文章,打造特色旅游景观卖点呢?
据我的同行介绍,宝盖山对面的双吉山上就有当年朱熹收徒授学的遗迹。两山对垒,朝夕相伴,儒佛相依,和谐共处。入世有为,造福苍生,出世修心,达己善人。一谷之隔,两种文化共存共兴,岂不契合闽南人向海而生,拼搏担当,包容兴旺的气质内核?
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游客有更多的个性倾向,他们大多追求新奇、特色、与众不同,那怕是“游山玩水”那也更倾向于独特与不可替代的景观卖点,比如黄果树瀑布、张掖的“七彩丹霞”等等,这大概是近年西部风情游火爆的原因吧,特别是八零后、九零后,逐渐成长为新兴的旅游大军,他们兼具有探险的潜质,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人工改造、单调的绿化园林。
文化,根植于民族心里,流淌在血液中的民族文化,才是旅游景点的魂之所在啊。天底下西湖多着去了,何以杭州西湖独具魅力?难道不是那里孕育着独特的西湖文化?灵隐寺、雷峰塔、岳武墓,许仙与白娘子传奇、梁山伯与祝英台哪个不深入人心?
或是发觉有人跟在身后偷听吧,两个操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女,双双回头瞥了我一眼,不再言语。
再上几级台阶,在一个岔路口,他们朝右边更具规模的石窟公园方向走,我则左拐向姑嫂塔走去。
巍峨耸立于宝盖山巅,泉州湾、晋江出海口第一塔,有凄美的爱情传说,浓郁芬芳的姑嫂情,和那年头漂洋过海讨生活的无奈。
姑嫂塔见证了大唐盛世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快速崛起,泉州雄起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商船云集,八方汇聚。“千帆竞发刺桐港,百舸争流丝绸路”就是精致的缩影。那时,泉州地面上,不同宗教、不同肤色、操着不同口音的人,往来密切,商贸兴隆,可谓“生意兴隆通四海”啊。
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文物看泉州。泉州堪称世界宗教文化博物馆,海丝文化之都,这里最不缺的就是触手可及的文化。饱受海洋文化的熏陶,铸就一个个“爱拼敢赢”的铮铮汉子,敢为天下先,走别人走过的路,勇立潮头,迎风斗浪,哪怕遍体鳞伤,也会勇猛地发出“输人不输阵”的呐喊!
跻身宝盖山,清风徐徐,心旷神怡;俯视花海谷,游人如织,惬意盎然;眺望红塔湾,浪涌潮急,神思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