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温州一家人电视剧改革三十年一清博媒侯鸿亮文化 |
“温州韧劲”背后的中国三十年
——看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有感
一 清
一集一集,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地看完了37集的《温州一家人》,内心里的感受,难用一句话形容,也不是一篇文章能写得清楚的。
起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改革”,让我们中的很多人哭过、笑过,痛过、苦过,诅咒过、赞美过,欢乐伴着悲苦,心酸和着心悦,都是那么说不清道不明地交集着纠结着撕扯着。我们曾经恐慌,恐慌于某天早晨突然地,某个单位就不再存在了,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我们曾经欢呼过,欢呼从此以后,我心做我事,不再到生产大队去开介绍信,不再怕说错一句话而引来公安的五代红黑盘查甚至游行挨斗。“下海”这个词现在听来有些古老了,但那只是在慌忙走过八十年代后的一个中性概括,而更多的时候,不甘贫困的人们涌入城市睡卧街头,他们获受的城市对待,只是第二天各大主流报纸上关于“盲流”清扫的成绩报道……整个八十年代的中国,在城市声光的背后,那是腰弯了的一代牵着还来不及弯腰的另一代人在打拼,他们的泪水没有多少人关注过,他们的付出,没有多少人感同身受过。他们只是想“过好日子”,他们只是想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破旧的山村房舍,实在遮蔽不了作为一个人的艰辛与尊严,于是,他们来到了城市……
http://s14/mw690/5d59e0fbg7cdd9c6c44fd&690
(在欧洲打拼的温州人周阿雨)
《温州一家人》里的周万顺卖掉屋舍,来到温州,就是从这样的故事背景里出发的。
在有关这个故事的网络评价上,有很多年轻人对周万顺的无情,对于周万顺一家人的折腾发泄了不满,认为周万顺是个不能宽恕的无情之人,他没有亲情,不懂感情,眼睛里只有钱除了钱还是钱。是的,把“周万顺”放在今天的视角下观照,他不但不是“东西”,他还是一个罪人,因为是他将弱小的阿雨强行送去意大利,让一个女童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经历欧洲那一段没有亲情的悲苦。看着她因为没有人帮付学费而被赶出学校以及后来因为童工被警察驱赶的那一段段叙述,凡为人父者,没有不流下悲伤泪水的。但是,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里,是那么的真实,而且绝对不在少数。
《温州一家人》里的所有人物,周万顺、赵银花、阿雨、麦狗、“四眼”,他们为了“好日子”的那种拼命劲,正典型地体现了在过往三十多年里中国人的生活基本状貌,他们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在生活困苦面前,他们不低头,不屈服,不放弃。从人性的角度,于痛苦与毫无靠无望的长年煎熬中,他们何尝不想屈服,何尝不想放弃,但他们连放弃的机会都没有,他们的“祖屋”都变卖了,他们没有回头路,命运只能靠自己来改变。阿雨没有回头路,周万顺没有,赵银花也没有,麦狗同样也没有。正是这大家都无回头路可走的历史背景,中国这才在三十年里一直向前向前,走到今天。
http://s2/mw690/5d59e0fbge0a82bffd511&690
(走街串巷推销皮鞋的周万顺和他的同伴,苦中有乐。)
周万顺身边的人都有着周万顺的性格影子,那就是个轫劲。以周万顺为例,他进城后从拾荒做起,推销过皮鞋、开关、灯具……什么赚钱做什么,后来发展到去陕北打井挖石油,可以说,他不知绊倒了多少次。他的命运不仅仅在于低门槛的折腾,他还得与这个时代落后的“理论”制度相搏击,而这显然非他的力量能与之相抗的,因此,他“进去”了,又出来,又“进去”了,再出来,可以说,这也是这个特殊的三十年里中国民众所面临过的不该有的尴尬。透过电视剧的这些细节,我们看到的就不只是“周万顺”个体的悲喜故事了,而是一代人的宿命。而正是这一代人的艰辛付出,才有了包括制度创新与体制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才有了改变后的勃勃生机。
冲撞、突破、挣扎、打拼,所有能表达过往三十年里善良的中国人为了那“好日子”所付出需要使用的激烈动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原型出典,而当我们把所有这些“动词”加以归置时,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轫性!
温州人的轫性!
温州人的轫性,透过阿雨在欧洲的打拼,也淋漓尽致地得到了表达。我们曾经对温州人的抱团有过种种的不解,我们甚至发出过意大利普拉托商人塞萨尔所发起的“驱逐温州人”行动的类似恶语,但正是透过《温州一家人》中的阿雨的表现,我们知道了温州人轫性的难能可贵并报以敬意。正是这样的一个电视剧,让我们知晓了温州商人所谓“呈会”规则,规则有规则的严酷,但又不无透着同乡的亲情。是温州人的这种抱团取暖,才有了中国商人天下无处不有的奇迹,才有了中国人勤劳身影的于地球每一角落的光鲜存在。
温州人的轫性,就是中国人的轫性。
中国人的轫性,在过往的三十年里,那是一曲悲喜交集的大剧,是一部引人向上的时代交响音诗。
中国人的坚轫不拔与百折不挠,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中国人凭着这股子轫性劲儿,民富了、国强了,中国人凭着这股子轫性劲儿,从“山坳上的中国”站到了世界的高峰,已然坐二望一,一脸阳光。就像阿雨在欧洲的表现,她的轫性劲儿,收获了世界敬佩的目光……
中国人的轫性,全在《温州一家人》里透彻地得以表现。
这就是功力。
http://s10/mw690/5d59e0fbge0a833c7d059&690
(少年阿雨在广场与老人过着生日)
这就是作为一个当下题材影视剧全体编创人员的功力。包括编剧、导演、制片人,包括演员、道具、服装……我推敲过剧中所有的背景音乐,那一份的细心,几乎可以成为我们循此寻找那些年月悲欢故事的声音线索。剧中各个角色的表现,都是当时当地当下的。即使是次一级的“人物”如禾禾、如穆百富,如黄志雄、雷昂,如李队长、丛厂长,都有不越乎角色需要的本真表现,感到他们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原形人物,而这个看似简单的“表演”,恰恰是这些年来影视剧所缺少的“魂”,当一拨又一拨所谓的什么“高”什么“白”在影视上晃来晃去时,他们以其层堆色彩的“光鲜”污染了精神的屏幕。当下正放着的什么《+时代》就属于这种注定将成为银幕垃圾的破玩艺儿。所以,在看《温州一家人》的时候就在想,什么时候影视人都坐下来观一观《温》剧,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一次洗礼呢?毕竟,具有“教化”功能的影视行业是需要有担当精神有责任感的人来投入地“做戏”的。
附:
听司马平邦说,《温州一家人》最近得了个什么奖,我想,得奖是应该的,《温》剧的得奖,就表明中国的影视界还有认真做事的职业人与官员。如果《温》剧不得奖,证明的不是《温》剧编导人员的无能,恰恰表明行业的堕落。现在好了,有《温》剧一帮这样认真做事的人在从事着这样的行业,还有能识得出真金白银的行业主管在主导着影视剧导向,这是件让人极其开心的事。
我与该剧的制片人侯鸿亮有过一面之交,那是在《知青》的放映式上,这家伙年纪不大,弄出的东西成色不少,我祝愿侯的这个团队越来越强大,希望有比《温州一家人》更好看的剧目上映或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