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の:美国小学生父母送孩子参加兴趣班吗?

标签:
每个孩子是神童育儿美国小学生参加兴趣班美国常春藤盟校 |
分类: 我的教育 |
文/图【每個孩子都是神童】
读了很多国内博友的文章都提到大部分幼稚园、学前班和小学孩子的父母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很多兴趣班,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养。其实,天下父母心,美国的父母也同样十分热衷于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大量的各种体育和艺术活动,尤其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更注重各种素质的培养。他们管这个叫做“hobby”(兴趣)。而且也名副其实地让孩子从年幼时期就广泛接触,自行去学着玩,学着选择,让“才艺”兴趣化,让“兴趣”生活化,让孩子找到自己一生喜爱的乐趣和活动。
美国的学前班和小学孩子,大部分都会在课外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大多以体育为主。男孩子通常是学游泳、篮球、足球、棒球、网球、体操和空手道。女孩子则通常是学游泳、芭蕾、体操、篮球和网球。通常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还更几乎大都会送孩子(无论男孩女孩)学钢琴或小提琴。
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的学校8点至9点上课,下午3点半就下课了。而在一个美国家庭里,如果爸爸妈妈都是上班族,一般都得5至6点才下班,是没空开一个小时车在3点半赶到学校接孩子回家的。所以很多家庭周一到周五都安排了兴趣班,兴趣班学校的职员会派专人前往学校接孩子下课前往兴趣班学校。他们通常还会安排半个至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其实美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量少得可怜。兴趣班学校通常会配合大多数父母的工作时间在6点下课。美国法律规定,13岁以下的孩子必须有成年监护人陪伴在家。每年报纸上都会读到有关因为不懂法律的父母独自外出购物把年幼的孩子锁在家里而被邻居发现报警而入狱的家庭的新闻。
不过在孩子们看来,美国孩子的兴趣班都是自己选择的,喜欢什么就报什么课程,所以他们虽然周一到周五都课外时间比较忙,还是会很热衷于兴趣班。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参加任何兴趣班,他们下课之后就回家,想运动就运动,想看书就看书,想弹琴就弹琴。通常父母并不会多加干涉和做硬性规定。
第二,美国的教育是类似于金字塔似的,越到最高等教育难度越高,压力越大。博士是很难读的,但美国要求幼教至高中的教师必须至少大学本科毕业,大学教授必须博士毕业。很多华人移民家庭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在国内二年级的孩子的功课已经足够等于美国小学四年级的功课了,尤其是数学。华人父母们不禁在孩子跳级的兴奋中开始纳闷,按照美国的教育程度之高,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之多实在是想不通这一怪现象啊。其实,那是因为教育体制不同的关系。小学生们学的内容虽然较浅显,但涉猎广泛。以我以前所执教的蒙氏小学为例,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孩子每个学期就都会在科学、文化、语文和地理上各有几个大的研究课题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写学术报告。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几乎没有。当然,刚开始那只是孩子几行字的所谓“学术报告”,随着年级的高升报告内容会越来越复杂些,但孩子也逐渐变得得心应手了。美国崇尚让孩子自由而快乐地成长。所以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可以说是少得可怜,尤其是低年级。课业所需的功课通常在学校课堂上就分组或个人完成了。孩子3点半下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选择他们喜爱的以体育为主的课余玩乐活动。
第三,美国的大学,尤其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录取制度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不只是高考成绩。所谓常春藤盟校,指的是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8所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康奈尔、布朗、达特茅斯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的高考叫做“SAT”考试。学生的SAT的成绩如果达到各大学校的基本分数线,这个学术成绩只是五项录取考核标准的其中之一。其余的四项考核标准包括(爱心指数、社会活动能力指数、社会工作经验指数,和体育音乐等才艺指数)学生参与社工、义工、红十字会等的爱心指数;社会活动能力指数,比如组织活动、扶贫募捐等才能;积累社会和工作经验的打工;还有才艺指数,比如钢琴、书画、体育才能等。
因此体育音乐等才艺、义工、组织活动和打工是大部分重视教育的家长们除了学术课业外从小培养孩子的重要内容。而“兴趣班”里的体育音乐等“才艺”只不过和高考的“SAT”成绩一样是五项全能指标之中的其中一个小小内容。谁说不是呢,其实,经过这五样重要指数洗礼过的孩子,就算考取了常春藤盟校却不读,而是把他们放在任何一间三流的“野鸡大学”,日后能成为社会栋梁的精英们中也很难不有他们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如同“兴趣班”(Hobby
我的圈子:
《每個孩子都是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