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口窑发展史(转自马志发先生博客)
据史料记载始于宋代。一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傅振伦先生注译乾隆时朱琰所箸的我国第一部陶瓷史书《陶说》时,据《续皇朝文献通考》等文献及考古材料录编的《我国古代烧造瓷器重要地区表》中有“甘肃省
宋:天水[秦窑]
平凉华亭(安口镇)”,其后的元明清各朝代均有“华亭(安口镇)”,说明安口陶瓷生产始于宋代,以后各代延续至今。二是中国硅酸盐协会冯先铭先生等主编的《中国陶瓷史》“宋代瓷窑遗址分布图”和“辽、金瓷窑遗址分布图”上,甘肃区域内均仅标一家即华亭指安口。
据实物资料考证,安口陶瓷最晚烧于宋金时代。1972年故宫博物院李辉炳、李知宴两位专家来安口在杨家沟瓷窑遗址考察,认定遗址上的大量瓷片是宋金时代的。
安口窑属耀州窑系,也有磁州窑类型的产品。李知宴先生发表在1978年第3期《文物与考古》刊物中的《磁州窑绘画艺术》一文中说:“在平凉地区华亭县安口镇的杨家沟也发现磁州窑类型的产品。”故宫博物院2013年2月出版的由冯小琦主编的《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山西、甘肃、内蒙古)分册中载明:“华亭窑,是一处属于耀州窑系的”窑,“瓷质较为粗糙,烧制时间都在金元时期。”
对于华亭陶瓷生产的起始年代和产地,另有一种说法称:据明代赵时春所考“始于周秦之际”。此论查无实据。另外两种说法互相矛盾,有待考证。一是幸邦隆民国二十二年《增修华亭县志》记载:“据徐仙台采访,华亭瓷器二千年前烧制实在砚峡镇,后因陶土缺乏遂移瓷厂于二区红山镇杨家沟,砚峡镇之瓷厂遂歇。”二是一些资料据赵时春明嘉靖四十三年赋闲砚峡时,曾提倡开采煤炭,制造土瓷的史实,提出此间“安口陶瓷生产扩展到了砚峡”的说法。安口窑2000年前产瓷的可能性很小,明代砚峡造瓷确有佐述文章。事实如何,需要通过发掘砚峡以及安口陶瓷古遗址考古确证。
“陇上窑”定名于明代,产地在华亭安口。一是傅振伦注译《陶说》附录的《我国古代烧造瓷器重要地区表》中载明:“甘肃
明:华亭(安口镇)〔陇上窑〕。”按其表末所注,方括号表示“已有定名”的瓷窑,圆括号表示窑址的具体所在地,说明“陇上窑”定名于明代,其产地在华亭安口。二是明代人宋应星所箸的《天工开物》“第七陶埏·白瓷附青瓷”中记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陶土不会无器而出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明代的华亭应该有一个享誉国内的瓷窑,应该是知名的“陇上窑”。
清末民初,华亭邑人尚政治撰写的《华亭县志稿》《物产》篇中有“黑瓷器,《明·统一志》:华亭县出”。说明明代陇上窑黑瓷有名于外。在华亭县博物馆文物展厅中展出的一件黑釉瓷鞋,标签下为:“明·安口窑黑釉牡丹纹瓷鞋”,征集地为安口,应该是“陇上窑”所出实物。
清代道光年间,杨家沟瓷厂(具体指马蹄沟河以南)停业,窑头镇瓷业兴起。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经张玉轩采访,二区瓷厂起初创办在杨家沟……自清道光,白莲教乱后,始移杨家沟瓷厂于窑头镇,盖以杨家沟近于用炭,窑头镇近于用泥釉也。”说明“陇上窑”时代结束,转入“安口窑”时代。这里记载了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等兵灾匪患对于陶瓷产业的影响。编撰于明嘉靖三十九年的《平凉府志》人物篇杨思道名下有“遭兵乱,余民止八户”的记载,可见在陇关华亭因战乱举众同迁的事并不新鲜,据县志记载由朝廷组织的大规模迁入安抚就有两次,不包括杨思道(临时指派署理县事)等县官所招抚安置的。把宗式的瓷业技术,如果人才大量流失,必然造成产业传承中断。虽因资源尚存,产业移地延续,安口窑多年后新创辉煌,但是一度负有盛名的“陇上窑”却从此风韵不再。20世纪90年代,安口窑瓷业因产品代替及企业改制,技术人员大部分或转业从政,或下岗闲居,产业同样走向低谷。但是人口流动若有异地技工迁入,往往会带来新的技术革命。
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考百年以前(即从其编志的民国22年前后算起,止杨家沟瓷厂关闭,正是百年左右),杨家沟瓷厂仅烧黄红黑三色土瓷,然皆系盆碗罐碟小器,而大瓷缸则为清同治民乱后,祁文玉、梁国华所创烧。”说明杨家沟瓷厂与窑头镇瓷厂的前20多年,安口瓷器一直在烧制碗窑系列的“小器”。同治之后,以大缸为主的粗瓷缸窑系列,开始与“小器”碗窑系列一道走入寻常百姓家。安口窑瓷器逐渐以“料粗质牢”和缸罐“透气不渗水”“存水不变味”闻名于西北,安口窑声誉遂起。
安口窑的大缸,一如杨家沟的“小器”,也是黄红黑三类釉色。从留传下来的器物看,华亭瓷器无论大小,“黑药”瓷器总是光鲜如新。《增修华亭县志》物产篇中介绍:“黑釉,产安口、砚峡,初出如石,打碎碾之如泥,浸滤细汁,敷瓷面烧之,近火者即成有光之黑色,远火者即成麻色,再远竞成黄色矣!”观安口窑瓷器的釉色,正证斯言仿佛一语道破了“窑变”的实质。
清末光绪年间创烧了安口窑白釉及红绘白瓷。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安口窑的白釉,是张正元在清光绪初年采黄釉时发现,“获利多年,死始传人,是为创烧白色土瓷之始。但此时之白瓷,尚无花彩”。瓷质亦粗。十多年之后,到光绪中叶,陕西耀州瓷工路有才、崔大汉创烧红石浆绘彩白瓷之法,使安口窑出现了有红彩图纹的白瓷器。华亭县博物馆文物展厅展出的一件“吉居图”土青花罐--“雄鸡罐”,见照片10。上有“吉居图
戊寅秋初画于安口镇私舍陇上陶夫”落款和“忆及当年往浮梁,清夜小舟入昌江,徐风明月松竹影,举酒与客话古乡”题书。“戊寅”说明不是1878年即光绪四年的,必是1938年作品。“安口镇”的称谓,从清顺治16年佟希尧、邑人马魁选《华亭县志》“镇堡”条中:“东南三十五里曰兴山堡,即安口镇,出磁器”,可知清顺治年间就叫安口镇,因此从地名称谓无法辨别创作年代。有专家认定此类罐为清代产品。笔者感觉应该是1938年即民国年间的作品。一是《增修华亭县志》说,其时“尚无花彩”,到光绪中叶,“始创红石浆绘彩白瓷之法”,民国二年即1913年之后,始有蓝绘瓷器。二是从题书文字判断,作者似有去过景德镇的经历:浮梁即指景德镇,昌江流经景德镇,“陇上陶夫”说明作者是本地人,或许“陇上陶夫”正是1933年去学习的朱志明三人之一。这里本着胡适先生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科学方法斗胆提出,呈陶瓷大家一笑议之,唯实唯史而已。
民国初期,安口陶土产业多有创新。一是陶瓷,有了“穿衣”的蓝色花彩半细白瓷。据《增修华亭县志》记述:民国二年,河南瓷工范致昌、陈群阳,山西阳城瓷工汪如海等人精制陶土白釉;加之汪振懋等提倡凑资购买外地细瓷石蓝色料,于“民国八年,镇绅汪振懋聘用河南瓷工陈群阳购买天津蓝料创制半细瓷”即“绘以花彩,烧成半细蓝花白瓷”。后因“兵匪交困,需用价昂,业瓷厂十九倒闭,制造之半细瓷缺乏资本良工,所出盖远不及初创矣!”据华亭县博物馆付印的《安口窑陶瓷史》即原《安口陶瓷厂志》记述:“据闫成琪同志收藏资料提供,一九一九年(即民国八年),山西阳城瓷工王廷太来安口创烧穿衣二细瓷(即半细瓷)。”有资料称安口窑“穿衣瓷”(即灰胎用化装土增白后烧成的瓷器)创烧于此前,这种说法和王廷太“创烧二细瓷”之说均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是坩泥瓷即砂器。“民国三年,有泾川人张德福始创烧于窑镇”(《增修华亭县志》)。直至今天,安口窑的砂器仍然畅销于四川、北京等地。
三是琉璃瓷、宜兴瓷。据《增修华亭县志》:“民国四年,山西瓷工汪如海弟兄二人始创烧于窑镇”。据《安口陶瓷厂志》(红旗印刷厂2013年版95页)记述,刘礼后期参与琉璃瓷的研制生产,因被北洋军阀张广建的土匪抢掠烧杀丧于安口街道,导致安口窑琉璃瓷因关键技术失传而中断,至今亦无琉璃瓷再生产。
民国中后期,华亭陶瓷“走出去,请进来”,新出普瓷,开发了电瓷。据93年《华亭县志》大事记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
6月…是月,县政府选送赵尔英、朱勋来(志明)、幸帮荣赴江西九江瓷业学校、刘瑞去江苏宜兴瓷业学校学习。”1936年,三人毕业返回华亭,“国民党华亭县政府资助创办陶瓷研究所”(《安口窑陶瓷史》)。据《甘肃大辞典》入载:“省立华亭陶瓷职工补习学校,创办于1939年冬,后改为华亭初级陶瓷实用职业学校”。当时“聘请技术专业实习教师五人(江西景德镇技师李弃疾、甘书鸲、万鸿逵、湖南醴陵技师陈振华、何玉湘)”;“李弃疾先生推广了制模技术和雕塑技术”;期间,湖南醴陵技师陈振华、何玉湘参与推广应用了制模技术和雕塑技术(《安口窑陶瓷史》)。
据陶都传媒网“陶教先驱--‘省宜陶’史话”(摘自《陶都》总15期)一文介绍,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校毕业的李弃疾、张之仁被教育部推荐办华亭陶校。据“万选契约乐不疲”店所收陶校证书,证明1942年王世杰(四川人,日本帝国工业大学陶瓷系毕业,江苏省立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首任校长,1935年调离,1948年至1950年继任)曾任甘肃省立华亭陶瓷职业学校校长,期间,张挽中(字万荣)曾被聘为教员(其它关于资源委员会华亭电瓷厂的用人证明亦有佐证)。在此前后,安口窑研制新出了普瓷兰边碗、串珠莲碗、苜蓿花碗等日用陶瓷和一系列青花瓷罐。安口“博古轩”古玩店收进的一件安口窑陶瓷职校作品,上书:“幽艳居邱(丘)壑,孤芳欣有讬,茅屋二三间,门前种芍药。右任”,底部款识为“安口窑陶瓷职校作品”。
据赵尔英信件记述:“七·七”事变后,国内工厂、人才内迁,电讯需求迅速增加,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派留德工学博士温步颐先生在西北考察新建电瓷厂事宜,于1938年秋来到华亭,经详查论证确定在华亭建厂,随即申报、筹建并引来上海交大电机工程系毕业者三人,又在重庆聘用了金陵大学毕业的三名高才生。据何玉峰先生所提供的资料,温博士安口考查由朱志明陪同,之后地方学成人士有所侧重,赵尔英参与电瓷业,朱志明任陶研所所长,经营陶瓷业。1943年1月,国立华亭电瓷厂建成投产。或许正是温先生等人的到来,为安口陶瓷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或许是安口窑陶土资源的稀有,其时地方人才的成长,使安口镇有了西北独特的国立电瓷厂,陶瓷产业也更加兴旺。这一时期的实业界以私营为主,公立合营兼存。1935年,国民党甘肃党部吴维祯之妻石青在安口办起建华瓷厂。私营企业有朱志明的光华瓷厂(王学礼《安口窑与陇上窑》),王炳乾的元利厂,后来朱志明、梁怀仁、薛志珍(薛发永)三人合营的三合厂,王锦山的锦兴瓷厂,薛发永等8家有益民瓷厂,韩凤禄等5家有五星瓷厂(厂址在杨家沟),梁怀仁5家有济众厂。据93年《华亭县志》记载:“民国34年(1945),安口经营陶瓷业者140多家,从业3000多人,有瓷窑50多座,瓷品50多种。”
华亭县档案局收藏有一件陶瓷笔筒,上书“甘肃省第二区三十二年度联合运动会运动优胜纪念 甘肃光华瓷厂敬赠
”,口沿饰以兰边勾画,梅花雕刻得生动逼真,加以“寒水石”形成自然冰裂纹,整体白色给人以亭亭玉立的感觉,把安口瓷器自然朴实的特征和近代陶瓷艺术结合在一起,是一件手工创新作品。其上的蓝字是化工原料,说明最迟在1943年,安口窑引进使用氧化钴化学料。
建国前夕,安口窑新增红色、绿色绘彩工艺。据《安口窑陶瓷史》(2013年版6页)记载:“1945年,山西宁武技师原陕西耀州黄堡镇建新瓷厂厂长李友恒,随带山西永城瓷厂技师李长庆,瓷工李茂生来安口创烧注桨产品、瓷红、瓷绿颜料并制烧有色瓷”。1947年,“江西瓷工甘书鸲试烧制成园林瓷座墩(瓷橙)”(《安口窑陶瓷史》2013年版101页)。安口仪州古玩店收进的一件瓷罐(见照片17右侧器物),造型很像瓷橙,其上的蓝色绘彩,具有1943年后化学颜料特征。同年,“江西景德镇万鸿逵、甘书鸲两名技师带来低温五彩绘瓷颜料和贴花纸”(《安口窑陶瓷史》2013年版50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