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梯失守 中国“伊士顿”保卫战
(2009-11-06 10:02:58)
标签:
控股权民族品牌合资电梯业杂谈 |
分类: 其他文章 |
见报文章详见伊士顿守望控股权
本报记者文静
重庆报道
5月,上海三菱电梯和日方续签了20年的合资期,仍然是中方控股;
11月4日,伊士顿中国电梯公司董事长杨隆告诉本报记者,合资公司已由中方控股,下一步外资将全部退出。
如果说60多岁的上海三菱总裁范秉勋是“扛起中国电梯民族大旗”的老骥,那么,1964年生的少壮派杨隆正在前赴后继。
“除了6米/秒以上的电梯高端技术还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人能做世界上最好的电梯。”在重庆茶园新区,澳洲伊士顿电梯公司中国区总部,刚从日本商务考察回来的杨隆自豪的对记者说。
电梯业不大,去年全行业500亿元的销售收入,仅相当于徐工机械的1/3。但作为机械行业里的特种设备,随着近10年来高楼大厦的崛起,电梯已关系到千家万户。
“正因为电梯业不关系到国计民生,加上国人的崇洋心理,国家有关部门没有对外资进入该行业做任何限制。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是,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梯消费国和制造国,但大部分钱却被外国人赚走。就国内排名前10位的电梯企业,除了上海三菱,其余全部是外方控股。”中国电梯协会秘书长张乐祥在本报记者采访时感叹。
从中方参股到中方控股
在中国西部,有着一家已中资化的中澳合资企业。
“我很欣赏范秉勋的做法,从合资一开始,他就坚持把控股权握在中国人手里。”杨隆说,前几年,两人交往甚密,近年来,二人也多次在电梯会议上碰面交流。
然而,这次和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续约,中方也不得不妥协,双方在上海的第二家合资工厂变成了日本主导。
和上海三菱不同,杨隆决定将中资利益进行到底。
退回到20多年前,刚从西安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的杨隆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冲在电梯行业和外资抗衡的最前沿。
毕业后分到西安电梯厂的杨隆从技术员、销售员一直做到生产副厂长。那时,西安电梯厂和上海电梯厂、沈阳电梯厂还有天津电梯厂并称为中国四大电梯厂。但大并不意味着强,杨隆清楚的记得,那时西安电梯厂以货梯居多,技术也非常落后。但即使这样,在计划经济年代,归属国家建设部管的电梯行业尚举办春秋两季订货会订货,不少重庆客商提着礼品到西安“走后门”,才能先到货。
但随着迅达电梯和上海电梯厂合资,外资电梯企业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到90年代中期,日立、三菱、富力、富士达等国外知名品牌悉数来华设立了办事处。
杨隆也从中看到了机遇。1993年,毅然辞职后,杨隆在重庆创办了速达电梯公司,为国外电梯公司进入中国代理业务。那时,在渝北区松树桥,一间20平米的办公室,一个经理,两个业务员,两个工程师,一个会计加一个出纳,就是杨隆的全部团队。
到1998年,已谙熟代理业务的杨隆不满足于此,开始筹备工厂。于是,杨隆想到了和澳洲伊士顿合资。
澳洲伊士顿是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电梯制造企业。1998年,它收购了广州番禺电梯厂,建立了广州伊士顿电梯公司。然而,由于进入中国较晚,澳洲伊士顿失去了抢占市场的先机。
“澳方看中我们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团队,而我们需要它的技术、制造平台和品牌。”杨隆回忆。
那时,要生产电梯必须拥有电梯许可证,杨隆需要澳方的资质;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国内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大型项目的招投标往往看重外资品牌。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从业务代理的合作伙伴变成了以资本为纽带的合资伙伴。杨隆从广州伊士顿电梯公司手里买到了20%的股份。
有了股权后,杨隆顺理成章的参与了伊士顿广州公司的管理。2004年,一心想做大的杨隆筹划在重庆建电梯厂,他提出自己先搞,到时外方给他该工厂50%的股份。
很快,澳洲伊士顿董事长WARREN.B.WATT到重庆考察,拿着图纸说:“工厂不可能很快就建起来,这只是蓝图。”
一年后,当他再次来到茶园新区,看到快盖好的厂房时,终于答应了股权的分配。
这一役,杨隆和外方的比分扳平。
到2007年,重庆伊士顿公司已年产电梯和扶梯5000台/套,销售收入上亿元,由于产值已大大超过广州公司,伊士顿决定把中国区总部搬到重庆。杨隆也乘势和澳方谈判,将中方持股比例增至66%。如今,澳方已将派出的财务、技术和市场总监撤回,董事长也由WARREN.B.WATT换成了杨隆的名字。
“外方现仅相当于财务投资。下一步广州公司的比例也要调整为中方控股,直到外方彻底退出。”11月4日,杨隆笑称。
丧失话语权的教训让杨隆记忆犹新。2002年,苏州江南电梯公司被奥的斯收购,外方控股80%。原中方董事长曾告诉杨隆,被控股后,一切都是老外说了算,就连出口到哪个地区,也是外方划定。
如今,在排中国前10位的电梯企业中,除上海三菱中方控股外,其余全是外资控股,如广州日立,华升富士达,奥的斯在中国的所有合资公司。
“现在,电梯外资化愈演愈烈。国梯失守,源于外资掌握了核心技术,中国大多电梯企业往往只在营销和资源上有优势。”张乐祥说。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要让外方屈就,就不能被技术卡住脖子。
10年前,华升富士达成立时,日方出资60%掌握了控股权,中纺集团以土地入股40%。但据新华社报道,富士达设在上海的研发中心却并没有合资,日方宣称,研发中心所作的一切涉及商业秘密,并不和中方合作。
从那时起,杨隆就多了一个心眼。“在技术方面,我们和上海三菱一样两条腿走路,既引进又消化吸收,现已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杨隆说。
学机械出身的杨隆始终没有丢掉技术。早在自己创业时,他就创办了研究室。和澳方合资后,在重庆,杨隆也建立了研发中心和高60米的电梯控制实验塔。
“合资不仅是资金,澳方的技术和专利都要过来。”杨隆说。比如一般的电梯都是一面开门,但澳洲伊士顿拥有三面开门的独特技术,杨隆就把该侧置式电梯(俗称背包式电梯)申请了中国国内保护专利。还有电梯的核心技术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引入澳洲同步技术后,伊士顿比国内同行业企业节电30%-50%。
更多的是消化吸收,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从电梯控制柜、产品外型到人机界面和无线远程通讯,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杨隆很自豪。在几年前的德国电梯展上,重庆伊士顿的控制柜受到欧美客商青睐,准备单独购买,但杨隆表示,这是中国人的核心技术,必须整部电梯出口。
如今,重庆伊士顿每年要拿出利润的10%用于研发产品,并将成立国家级电梯实验室。
“除了技术中国人自己要掌握,还要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杨隆说。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电梯没有品牌。”张乐祥说,外资垄断的后果就是并购或封存中国的品牌。如2005年,芬兰通力和巨人集团合资,“巨人”品牌从此淡出视野,代之以“巨人通力”。巨人通力传播与公关部部长姜瑛在本报记者时说:“尽管当时合资比例是中方60%和外方40%,但三年后外方一直要求51%控股。”
张乐祥说,双方的合资合约明年到期,到时控股权到底花落谁家,尚不明朗。
“现在国人对外资电梯的品牌信任度很高,我们在自创品牌方面花了不少脑筋。民族品牌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我们现在只有注册了“伊士顿”中文商标,把它从洋品牌变成中国品牌。”杨隆说。
与大象共舞
尽管在西部,伊士顿已做到最大,但和国际电梯大鳄们相比,它只是一个小虾米。
近日,一则关于世界电梯巨头奥的斯来渝投资的消息触动了杨隆的神经。
10月22日,美国奥的斯电梯公司全球总裁麦邵德包专机来重庆宣布,将投资1600万美元,在重庆北部新区建立西部第一个电梯生产基地,年产量上万条台,预计明年中动工,2011年建成投产。届时,奥的斯第二代能源再生电梯和扶梯不仅将供应西部,还将出口海外市场。
此前,奥的斯继1984年进入中国以来,已在中国拥有四大品牌,12家合资公司,5个世界级的生产基地。
毫无疑问,继澳洲伊士顿最早进入西部后,奥的斯是第一个进入西部建厂的大象。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梯制造商和维修保养服务商之一。
“我们不想被外资控股,但愿意和大象共舞。”杨隆说,奥的斯的进入是好事,意味着重庆电梯产业链将尽快完善起来。据了解,奥的斯还将在重庆建一家物流中心。
“电梯也是OEM产业,我们许多配件需要从东部运过来。随着奥的斯的进入,重庆必将诞生一大批配套企业,这有利于共同做大市场,我们不怕竞争。”杨隆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