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烟工业公司发展改革部部长李明:攘外必先安内
标签:
资源配置利益之争跨省重组杂谈 |
云烟系重组:攘外必先安内
本报记者文静昆明报道 2008-11-22 1:55:18
云烟系抱成一团:左起红云红河集团总裁朱绍明,红塔集团董事长柳万东,红云红河集团董事长邱健康,右一红塔集团总裁李穗明。
2008年,两广烟草实现了联合重组,互相持股;兰州卷烟厂和浙江中烟走向了联合;上海烟草集团也和安徽中烟在亲密接触。在全国烟草业大力推行跨省重组之际,云南烟草工业的重组有何典型性?
而在这第三次重组中,红塔集团为何半路杀出,拿走昭通卷烟厂?这次重组,对整个云南烟草工业乃至中国烟草来说,将产生什么样的意义?
从9月初到11月8日,重组方案公布前后,本报记者两度采访了这次方案的操刀人之一——云南中烟工业公司发展改革部部长李明,详细解读了此次重组背后的利益之争。
李明认为:“实现了资源最有效的配置和品牌价值的最大化。这一方案是既有竞争,又有平衡的结果。”
省内重组:为更合理配置资源
《21世纪》:为什么云南的烟草资源需要重新配置?
李明:除了产量,衡量烟草企业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利润。
一般来说,生产高档烟的利润比低档烟高得多。在高利润的追逐下,各大烟草企业不惜一切代价争取。为了争取更多的指标,云南烟草企业不惜通过兼并和省外企业代加工等方式,以扩大产量规模。在生产指标受限的情况下,或者通过延伸产品线来获取更多的利润,比如红河集团就把产品延伸到高中低档,结果造成市场内耗严重。
因此,云南烟草工业拟通过第三次重组,实现“三变二”来重新分配资源,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21世纪》:为何红塔集团要拿走昭通卷烟厂?
李明:还是为了利益。红塔集团要做“红塔山”,明年计划上200万箱,现在的计划指标不够,向国家局伸手要的可能性不大,于是便瞄准了昭通卷烟厂。
该厂的50万箱指标,除了明年继续生产30万箱红河牌香烟外,还有20万箱的空间可以给红塔,这对红塔集团来说,恰好可以弥补红塔山的需要。
到2010年后,昭通卷烟厂的50万指标不再生产红河卷烟,那么红塔集团不仅可以继续有指标扩大红塔山的生产,还可以调剂来生产国家局布置的低档烟任务。
所以,昭通卷烟厂对红塔集团来说,志在必得。这也是云南烟草要做大,“既有竞争又有平衡。”
《21世纪》:认为下一步“三合一”有可能吗?
李明:暂时不可能。正如前文阐述的一样,强强联合的可能性不大,会遇到很多内部整合问题。
跨省重组:仍待配套政策出台
《21世纪》:为何在其他各省大力推动跨省重组之际,云南作为烟草大省,却致力于省内重组?
李明:确实,云南烟草现主要是搞好省内重组,跨省重组对品牌输出方的积极性不高,原因还是在于重组的利益难以保证。我们期待着国家局的相关配套政策尽快出台。
现在的跨省重组,往往是强弱的联合。问题是重组过程中,一是税收本来就留在当地,被重组方要价还太高,二是重组方的物流成本太高。云南并不存在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但为了重组成功,云南的企业自身原料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甚至把烟丝制好后拉过去加工,结果对方卖不出去,云南企业还得拉回来自己销售,这样一来重组的代价就高了。
最近河南和云南本来谈好了代工20万箱的香烟,结果反悔,不愿意云南烟生产出来后在河南销售,以保证其地方烟的利益。
再如两广烟草工业重组,双方采取互相参股的形式,但分红上广东是向广西倾斜的,再如浙江中烟重组兰州卷烟厂,浙江中烟不参与分红;在红云重组山东中烟问题上,红云也答应每年分红多给山东两亿元。
就是由于上述问题,本来红云和山东中烟的跨省重组6月就完成报批,现在该挂牌的,但现还没有动静。
因此,我们期待着国家局的相关配套政策能出台,以推动跨省重组。
《21世纪》:云南烟草企业的省外重组,什么时候将有大的进展?
李明:现在看来,跨省重组因为涉及到重组两方的利益协调问题,今年只是起步,逐步推进。
《21世纪》:此次重组,对云南烟草工业企业走出去,将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李明:攘外必先安内。通过资源有效配置,不论是红塔集团还是红云红河集团,在做大骨干品牌后,才有了更多扩张的冲动。
目前,东南亚已成中国烟草第二大工厂,除红塔集团控股老挝寮中烟厂外,最近,红云集团副总裁吴怡也带队考察缅甸市场,可能下一步还有建厂打算。早在1993年,曲靖卷烟厂在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建立果敢卷烟厂,后投资主体变更为红云集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