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古村西码头

(2019-05-17 20:50:25)
分类: 杂文

千年古村西码头

    如果要问文安县最古老、最有文化底蕴的村落在哪,人们一定会想到位于大清河畔的西码头村。西码头村,据《文安县村名考》记载:“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立村,炀帝征辽经此,兵马在此登舟渡河,以河道走向,定名为西码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村中古街曲巷,宗祠老宅,虽历尽岁月沧桑,依然古貌犹存,至今是村民难舍的家园。

    西码头村,北倚大清河,南瞩文安洼。忆昔年洪水围村,逢春时柳絮迷漫,滴翠凝烟,适秋高雪浪灏影,渔歌唱晚,别有一番景象。现如今盛世安定,再无水患之忧,改革开放后村落以老村庄为中心涟漪般四面扩展,新民居包裹着老街巷,错落有致,展现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程,标示着古老与现代居住理念的变化。正因如此,老村落的古街曲巷才得以保存了原有的地理位置、空间环境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乡土特色。古老的村落里,囊括明清、民国、建国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各个时期的建筑,有精致,有简陋,有高大,有低矮,俨然一个乡村建筑历史博物馆。街头巷尾,流传着的明末平度知州陈所问抵御叛敌而死、清代朝中“十五侍郎”之一的陈协奉旨修纂《直省赋役全书》、陈仪一门父子三进士和陈氏一科同中四举人等可歌可泣的故事,每每听来,你一定觉得并不遥远,因为这古老村庄孕育的家国情怀,对你,对我都会有一种心灵感触,即使再越千年,也是人们的自豪和向往。

 

古街曲巷

    有人把古村落比作笔墨纸砚间撰写的叙文,记载着历史的变迁,那么,东西走向的古街和南北走向的曲巷就是这篇叙文的精彩篇章。两条古街,自东向西呈“v”字形,将老村落分为前、中、后三个区域。明清皇朝钦赐建造的蒋、何、陈三姓家祠,自东向西依次坐落在古街中区,那不同的建筑格局以及那静立了几百年的脊兽,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各自家族昔日辉煌。行走在不很宽敞的古街上,你是否要问:这里是曾经聚居着几千人口的村落吗?人们就是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听着鸡鸣犬吠,驱赶着牛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吗?你一定会想不到,每天街上男女老幼,你来我往,摩肩接踵,在彼此嘘寒问暖的招呼声里,在孩子们追逐打闹的欢笑声里,不时会传来商贩舒缓的叫卖声和载物马车擦身而过时车把式紧张吆喝裹挟着的马蹄声。这是独特的,有和谐,有美妙,有与城市里不一样的喧闹。人们听惯了这古街乡曲,任它每天此起彼伏,直到“日落西山红霞飞”,“又见炊烟升起”。      

    南北向的数条巷子,弯弯曲曲,串联着邻里,保留着“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和谐共处的淳朴民风。村里的两条宽巷,人们习惯称“大过道”。一条在中区西头,一条在前区中段,是通往“北井”和“南井”的,也是村里唯一能通马车的巷子。有几条窄巷,被称为“水过道”,是居住在这里的人家平日担取生活用水和雨季排水的通道,有的最窄处仅七、八十公分宽,人们相向而行,只能擦肩而过。九曲巷,俗称“九道湾”,远近闻名,位于中区陈氏祠堂东边的街南侧,属前区,在近百米长的地段竟坐落了几十户村民的房宅,几乎每走过一两户就是一个转弯。当你走进九曲巷,有人会向你讲述那些“险道神”“矬子蹦”魔幻般的传说。每一个转弯处,人们都把房角砌成“拐弯抹角”的建筑形式,在风雨中,在阳光下,默不作声地站在那里,让你感到通行的方便,让你感到这是邻里彼此的谦让,让你寻到“拐弯抹角”这句成语的出处,颠覆了你对它的理解。

    古街不是平直的,小巷是弯曲的,无不显现出曾经水乡人为了居有定所,随时拓展,依势而建的建筑理念,蕴含其中的是触手可及的民俗和传承不息的淳朴民情。指尖划过青砖灰瓦,岁月老人仿佛在握着你的手,面带微笑,向你述说它的前世今生。

 

祠堂老宅

    用古街串联的蒋、何、陈三座奉旨谕祭建造的祠堂,世世代代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蒋氏家祠,东西两院,殿庑格局庄重,“祖武箕裘”巨匾高悬,彰显蒋氏曾出武将守关。何氏家祠,四合院居,格局虽小,从尚能辨认的精妙砖雕可见当年建造的独树一帜。“传其祖,通州打擂名震京华”并非空穴来风,该是一段佳话。

 陈氏家祠,较蒋、何二祠显得气势宏大,1994年被评为文安县文物保护单位和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可见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其备受关注的价值。家祠坐北朝南,三开三进,前殿中殿正殿,硬山架梁,飞檐斗拱,五脊六兽昭示敕建的威严。清朝时期,祠内有御赐奉祀生(香火秀才)专职管理祠堂祭祀事务。前殿,石阶,石狮;前院,碑亭,牌楼;中殿过厅,宽敞明亮,内悬御赐“忠节堂”巨匾一方,左右室内有旌、锣、伞、扇、回避肃静仗牌等御赐“半朝銮驾”;后院,东庑崇祀宗之功德,西庑崇祀族之节烈;正殿威严,殿内高悬“本支百世”匾额一方,下设神龛,供奉先祖牌位。至今,每逢年节族人都要来焚香祭拜,以缅怀先人。民国以前,每年清明节都要合族上坟祭祖,本村的陈氏男士都要参加,外迁各地的族人也要举全家男士或派代表来参加的聚餐盛会。族人欢聚一堂,互诉牵挂,彼此珍重,双手相握,沟通亲情的同时牢记一脉相承。假如再现当年的场景,我想气氛会更加隆重,菜肴会更加丰盛,每个人脸上都会洋溢着新时代的富足,而聚会定是另一番热闹非凡,其乐融融。

 原陈氏家祠内保存有诰文敕轴等大量文物,可惜的是,在动乱年代全部遗落,给研究陈氏家族文化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唯有院内历经500年风雨的古槐,枝繁叶茂,守望着这个家族文化的传承,陪伴着陈氏一族瓜瓞绵绵,共享祖上荣光。

    村落中,民国以前的民居,面阔和进深尺度都非常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一明两暗”的三间结构老宅,为数不多,大都几世同堂而居。两间结构的居多,一间为堂屋,一间为寝室,而锅台连炕的独间也并不鲜见。就是在这拥挤不堪的环境中,人们生儿育女,还要巧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进行织蓆、编篓等一些劳作,来换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这些老宅大多是“高房基,苇压碱,吊子窗,平顶房”,集中体现了文安曾经水乡民居的建筑特点。高房基,以防水患浸没;苇压碱,以隔地潮泛碱腐蚀墙体;吊子窗,以沿袭明代简单的井字格窗户造型最为多见,用来通风透光;平顶房,是扩展生活空间的设计,有的还砌有女儿墙,夏秋晒粮,暑天夜晚乘凉,可谓一房多用。几处残留至今的女儿墙,从其外部装饰的构图,依然可以感受到昔日的实用与美观。

    村中有几处清代大宅院,有的临街,有的隐于小巷,虽已不很完整,但不难看出当年宽大四合院的文秀内向。而位于前区“大过道”里东西相对的两处大宅,因门楼墙体挑灰灌浆,磨砖对缝,且高大敞亮,至今被村民称为“东西小楼”。门框上镶有四颗门簪,厚重的黑漆大门及门前镌刻着图案的方形门当,无不显现出当年的阔绰和“蛮子门”与众不同的别致。

    在每一座祠堂里,看到的是庄重,听到的是自豪和突发用语言无法去形容的感想。当置身老宅,它的狭促,它的简陋,会瞬间提升生活在当下的幸福感。

 

人文故事

     悠久的历史带给西码头村无限的内蕴,人文故事口口相传,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传承着淳朴的民风全村以陈姓为主,自明朝迁徙来此与蒋氏、何氏、李氏等共同守望着这块热土。近600年来,陈氏子孙传承“崇德重书,齐家保国”的家风,自明清至民国涌现出众多鸿儒忠良,获得出身和功名者近300人,其中考中进士5名,考中文武举人(含副榜)40名,从而跻身文安“纪井陈王”四大望族之列。

    明万历乙酉科(1585年)举人陈所问,崇祯五年(1632年)平度知州任上,遇孔有德叛军攻陷登州后,南下攻掠平度,在无兵守城的情况下,他率城中民众奋起抗敌,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他操刀与敌力战,身被数创以身殉职。陈氏家祠院内耸立的“奉旨予祭”碑上,勒石记载:“崇祯五年月日,明庄烈皇帝谕祭:故山东平度州知州今赠太仆寺少卿陈所问(一作“闻”)之灵......”。

    清顺治三年(1646年)联捷进士陈协,慷慨忠耿,谋国尽心,奉旨修纂《直省赋役全书》,仕至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奉旨予祭”碑上,勒石有记:“康熙四年月日,皇帝遣顺天府府尹甘文焜谕祭:故总督仓场户部左侍郎陈协之灵......”。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进士陈仪,仕至翰林院侍读学士、都察院佥都御史、京东营田观察使。一生博览群书,经史子集烂熟于心,著有《兰雪斋文集·18卷》《南华经解》《大中口议》等诸多著作。雍正三年(1725年)经大学士朱轼推荐随怡贤亲王允祥经办水利府事,他采取疏浚导流、围水造田措施,使京东变水害为水利,造福百姓,并著有《直隶河渠志》,与纪晓岚、李中俭并称“直隶三才子”,而名扬天下。其次子陈凤友,雍正甲辰科(1724年)联捷进士,仕至肇庆知府,勤政严明,断案如神,才貌超群,人称“白面包公”。著有《素斋说书》《素斋文稿》和《诗稿》行世。其三子陈玉友,雍正庚戌科(1730年)进士,仕至台湾知府,清操绝俗,重农兴教,在台湾“改建崇文书院,倡捐膏伙以育生徒,一时人文蔚起”。父子三进士,都留下了仁德从政的美名。

    雍正元年(1723年),陈仪的四弟陈偲与族兄弟陈偁、陈沔、侄儿陈夔友和族侄陈有年5人一同参加乡试文武科考,陈偲、陈夔友、陈有年3人同中文举,陈偁中武举,陈沔以拔贡候选教谕。陈氏一门同科4举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陈氏祖茔碑和两通民国十年立的陈氏神道碑,现已由族人搬迁到家祠里保护。陈氏祖茔碑,是明御马太监陈学于“嘉靖四十年岁次辛酉春三月清明”立,是由“陕西布政使司参议、前礼部郎中,山东两峰郭东藩撰“、”通政使司左参议、前监察御史,山东安峰王用康篆“、”戊午科举邑人鹤亭王惟几书“。两通陈氏神道碑,分别是由溥仪之师陆润庠和皇储之师高赓恩撰写的碑文,由被后人誉为“杨凝式书法第一人”的邢福周书丹。由此可见,昔日“文官至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的陈氏望族,气韵不凡。

    古街曲巷,宗祠老宅以及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便是这个古村落被世人关注而频频探访的缘故。作家铁凝有一句散文观:“散文实在是对人类情感一种安然的滋润。”这座古村落一如一篇岁月撰写的散文,行走其间,经年不变的历史痕迹,是触手可及的民俗和世情,传递于你的时代变迁的气息,会使你瞬间退去燥气,放慢脚步,梳理一下感慨,从尚未脱落的斑驳与沧桑中寻到今生的安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