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灵(守灵),孝子于尸(棺)侧,无枕寝卧,寸步不离,谓陪灵。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小殓辞灵。逝者倒头后,穿戴齐整后停尸于正堂室内时,称小殓。孝子及嫡系亲属要日夜陪守在逝者两旁。乡邻或近亲属都应在此时前来吊孝,以告慰逝者与安慰逝者的家人,称:辞灵。此陪灵时间多为一至两天。除亲情难舍外,更主要的是给忙事人就此丧事工作留出妥善安排的时间。
二是入殓安灵后,正孝子卧棺头,众孝子(过去包括未出五服的直系家人及亲属,现有简化,一般只有弟.弟媳.子孙.侄孙.子孙媳.侄孙媳.外甥.外甥媳.娘侄.娘侄媳.姑太太.姑爷等)按辈份.长幼分列两旁至灵堂门口,例行辞灵时的一切礼节。禁忌很多:正孝子不出灵堂,非丧不谈;面垢不洗;发不梳理等(有丑孝不笑的说法)。食简从淡,并站立进餐(以示寝食难安)。
陪灵时,最应注意的是:防止四条腿的动物从停尸床或棺材下走过。有传说,人死后胸中尚存一口气,当有四条腿的动物在下面窜过后(俗称:冲了),会令逝者诈尸。此一说,是不科学的,是对不孝子们的一种警示,告诫孝子们逝者尸骨未寒应尽孝始终。因此,守灵是必须的。夜间不能睡觉,感到困乏就在灵前烧些纸钱。
小殓辞灵时焚烧的纸灰,应予以保留,待入殓装棺时,用纸包成五个灰包作垫身用,以稳固棺内逝者。
吊孝,是对逝者做最后的告慰和惜别。亲友或邻里闻讯后,应即时前来凭吊。一般是先来做辞灵,再待入殓日来安灵。安灵后,吊孝者先在账房领取孝服,可单独行礼,也可按辈份排列或长者前,幼者后集体行礼。机关单位的友人可行鞠躬礼,亲友一般按旧俗行跪礼。孝子们除跪卧陪哭外,还要随磕祭头(吊孝者须向逝者磕四个头,然后,左右各磕一头一示安慰之意。吊孝者是孝子长辈的,向逝者磕四个头后可起身站立)。待吊孝者礼毕后,孝子们要上前再磕头谢孝。吊孝者是孝子长辈的,要回敬大躬施抱拳礼;是晚辈的要跪下回磕头礼。
吊孝仪式:当有亲友前来吊孝,灵堂外专司引送工作的人员高唱:“且(即亲友)到。”灵堂口的劝吊司仪马上应和:“请着!”众孝子跪卧哭泣。男亲友行至棺木前,跪卧哭泣。劝吊司仪高呼:“节哀起立。”行礼者站起后,再作揖跪叩。近亲属应一头一起立(称:单磕)。远亲可跪下不起,连叩三头(称:连叩)时,劝吊又呼:“还礼。”此时须站起,重作揖,再跪叩一头。劝吊再呼:“再还礼。”吊孝者,一跪不起,先对男孝子叩头,再转向女孝子叩头(称谢孝。谢孝不做揖。),然后起身离去。辈份高的吊孝者,可不再行此礼,但要等待孝男孝女们爬到跟前磕孝子头,并要施躬回抱拳礼。礼毕,劝吊高呼:“留且。”引送搭音:“请着!”至此吊孝仪式完毕,亲友便在引送的接送下座席用餐。
女亲友在引送与劝吊的高呼接迎下,行至棺木侧,抚棺而泣。大多是哭诉逝者的不凡生平和表述难以割舍之情,直到女劝吊努力劝慰才止。然后,至棺木前叩头行礼,皆与男士同。
过去当岳父岳母去世后,姑爷前来吊孝要行三拜九叩之礼后,再还礼谢孝。丧事看热闹,这是一景。是最难为姑爷的。三拜九叩,吊孝者行至距棺前供桌三尺,双脚并拢,行注目礼。然后,后退一步,大躬作揖,高,不过眉,低,达于胸。左脚后退一步,右腿跪下,左脚收回跪下,膝盖平齐,叩三头后站立并腿,后退一步,再作揖行礼。劝吊每次都要高喊:“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重复三次后,劝吊高喊:“还礼。”吊孝者后退不作揖,跪叩三头,起立。再行谢孝(谢孝与现在同)。
过去,到官宦人家吊孝,讲究要在灵堂口,先正冠掸尘后才能步入灵堂。
丐帮支派——丧帮子:吊孝是至爱亲朋告慰逝者及家人的一种礼仪形式,而今却常常有陌生人来光顾灵前,趴倒就哭,收钱才走。由于这种人的出现,往往会打破灵堂庄重肃穆的氛围,使事主有苦难言。这些人被称之为“挣钱的”。“挣钱的”,其实就是历史上的所谓“丧帮子”,属丐帮的一支派,以专门从事丧事上赶“哭场”或挤杠房捞便宜为营生。过去的抢杠抢丧多以这些人所为。抢杠抬棺,目的是勒索事主钱财;抢丧夺幡,是为了分取事主家产,因为有“打幡过嗣”之说。出殡时正孝子持刀砸瓦盆(或摔瓦),意于“不怕玩命”和“过不下去了,不过了”,给不怀好意人的一种震慑;孝子们每人执一条“哭丧棒”,就是为了防止有人闹事的一种自卫武器。据说,早年的“哭丧棒”是金属或木制的,逢不测,执杖便打,县官不追究罪责。和平年代,哭丧棒早已失去了它的真实作用,现多是在高粱杆糊上纸穗成了丧礼中的道具。只是这“挣钱的”丧帮子无赖行当,倒成了一些人的谋生职业。
加载中,请稍候......